中医的忌口讲究,本质就是药食同源对药材性味归经的食材化考虑。
中医认为所有的食物食材和药物是一样的,都是分寒、凉、温、热、平五个性味。
在《黄帝内经》里面,很早之前就有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其实所谓的忌口,本质上是把食疗和药效调理统一起来,对人体的康复起到倍增的功效。
中医的生活化,比很多人的常规思维更加深刻,更加深远的影响着人体健康,起到正能量的效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夏季人们贪凉饮冷,易伤脾胃之阳气,而容易内生湿邪。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受损,百病由生。故夏季人们出现食欲下降,胃口不好,那是很自然的了。日积月累,伤胃损阳是必然的。
不良的自然气候对人体健康,人类活动,身心灵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农历五月又称仲夏、毒月、皋月、蒲月、榴月、端阳月。根据时令变化,五月阳气盛极转衰,阴气骤生,侵袭阳气,人们易中“湿热之毒”“寒湿之邪”,滋生疾病。因此,需端正纯阳之气、驱辟阴邪,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这样一来,“登高顺阳”、有着“天医”之称的端午节也就应时而生,并衍生出一系列养生祛病之举。
肝气主生发,应的是东方之象,东方在古代就是左边,中国古人是“左东右西”来看世界的。肺气主陈降,应的是西方之象,所以说“右肺”。肝和肺,一升一降,能够协调全身的气机,气机顺畅了人就没病了,所以治病可以说是治肝肺,病难治,就说“肝肺难调”。
左肝右肺是中医里一种全凭功能气象定位的藏腑定位,与解剖结论完全不符,这里的肝和肺并不是指肝脏和肺的实体,而是肝气和肺气。
大自然按照春夏秋冬,左春右秋,左东右西,太阳月亮都是左升右降的。
大雪是24个节气的第21个,很快一年就过去了。
大雪意味着,下很大的雪。其实,现实的气候现象并非如此,大雪节气期间,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但雪量并不是全年最大,雪量往往也不如小雪节气大。譬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也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期间。#大雪#
古人以四种鸟定四时: 玄鸟定分(春分秋分), 赵伯定至(夏至冬至), 青鸟定启(立春立夏), 丹鸟定闭(立秋立冬)。
玄鸟是燕子,春分飞来秋分飞走; 赵伯是伯劳,夏至飞来冬至飞走; 丹鸟是锦鸡,立秋飞来立冬飞走; 青鸟是鸧鷃,立春飞来立夏飞走。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是“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期间喜食萝卜。农谚还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说法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 饮食讲究的人在霜降期间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比如泉州民间就有吃柿子的习俗。老泉州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厦门人也这么吃,说是在霜降这天的某个时辰吃了柿子后,脸色会变得跟红柿子一样的红润。还有种说法是这天不吃柿子,冬天嘴唇会裂。 不光柿子,其他很多蔬果都在这个时节变得分外好吃,当然,有个前提,得经过“打霜”。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就是打霜。俗话说“霜打的茄子蔫了”,但是“打霜”过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打霜”过的水果,如葡萄、柿子就很甜。 这种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霜”出现在植物表面后,植物也会启动“抗寒”反应,像油菜、萝卜之类的蔬菜都含淀粉,但淀粉本身并不甜,并且还不容易溶解于水。霜降以后,油菜、萝卜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经转换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就是甜的并且容易溶于水,所以,油菜、萝卜就变甜了。 这其实是植物越冬的生存技能,因为淀粉变成葡萄糖溶解于水中后,水就不容易冻结。
古人诚不欺我,肾主水,肾脏就是水脏,肾功能和大自然的下雨气候现象的机制是类同的,所以就有太阳寒水的概念。
大家都在搜
汇粉广场
流感-肺炎
2020庚子年
五运六气
未来趋势
#2020#
#新型冠状肺炎#
#气候与疾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