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工具,六经,六经病,欲作,欲解,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图,模型,图,
六经病欲作与六经病欲解,
六经表里图如下:
六经病欲解对应十二消息辟卦图,如下:
六经病王三时图,如下:
以下,了解三阴三阳模型:
三阳图,如下:
三阴图,如下: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如下:
三阴三阳太极图,如下:
三阴三阳图,如下:
十二经络对应本穴五行图,如下:
十二经络经脉气血流注图,如下:
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脏腑图,如下:
十二消息卦天元运气模型图,如下: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
子午流注标准图
十二经络灵兰秘藏图
足少阴胆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脏腑经络能量互为表里图,白云峰老师制作,
肺与大肠相表里,如下图:
肝与胆相表里,如下图:
脾与胃相表里,如下图:
肾与膀胱相表里,如下图: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如下图:
心与小肠相表里,如下图: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6:21:53 【宗师】易疯 2016/9/14 16:21:53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六经辨证与周易六爻的关系
针灸临床常用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1],殊不知六经辨证是既可以运用于外感病,又可以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是包括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六经病辨证是整体性框架,是大方向、大方针,而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是进一步深化的细节内容,使治疗更具可操作性。《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阴阳为纲,即用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总统于六经,首先解决病发于阴还是病发于阳,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势之进退,而判明表里、寒热、虚实,体现了八纲辨证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它把八纲落实到脏腑经络上,使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结合起来,尤其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从而使辨证言之有物,不是空中楼阁。辨证掌握了六经就有了范围,有了规矩准绳,处于核心地位,但必须靠其他辨证方法的综合进行才能完成和体现[2]。六经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因地、因时、因人而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但病因、病性、病位、病时、病势正邪盛衰等因素,自始至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六经病辨证实质上是立在阴阳根基之上对疾病病机的综合性认识,它包括了机体正气的盛衰、内外邪气的强弱,机体的反应程度、病情转归趋势及体现的各种症状表象的综合。
2六经辨证在针灸临床的运用
《伤寒论》中就已有关于针灸疗法的记载,这说明张仲景已经在用六经指导针灸治疗。近代名医承淡安、孙震寰、高立山等都是六经指导针灸的名家,现将诸家经验及笔者观点总结如下。 2.1六经辩证指导选穴太阳表示巨阳,阳气的量大,是人体的表层。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外邪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营守,表气虚则营卫伤。从时间上来讲,太阳表示邪气刚刚侵入人体,人体阳气未伤,属于正邪斗争初期,从空间上讲,皮肤腠理开阖不利,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4]。针灸辨证以解表散郁,调和营卫为原则。由于太阳之敷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元阳,卫阳被郁常易化热故主要选穴为百会、大椎、大杼、风府、风门、申脉、后溪等。阳明表示阳气中最盛的阶段,时间上是正气与邪气斗争最剧烈的极期阶段,机体脏腑功能表现为亢进的状态,空间上进入胃腑较深的层次,病人表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脉洪大等阳热亢盛邪热弥漫的症状,以致腑气不通而见痞、满、燥、实、坚的里实热证。因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为多血多气之经,故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天枢、复溜、大椎、大肠俞等。少阳主半表半里,外则从太阳之开,内则从阳明之阖,从而起到枢机的作用。少阳,即小阳,表示阳气量少,人体阳气已受到一定的损伤,从时间上是邪气从表入里,即将进入阴经脏腑的阶段,空间上属于半表半里相当于三焦,表现在肌表,正气胜则热,邪气胜则寒,故往来寒热或寒热错杂。表现在内脏,少阳枢机不利,则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欲呕,头晕目眩,心烦等。选穴以解表清里、和解少阳为原则,取手足少阳经穴足临泣、外关配大椎、风池、期门、太冲等。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病入三阴,以虚寒病变为主,太阴病变主要表现为足太阴脾的虚寒,治疗以温中扶阳,运化寒湿为正治,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病至少阴累及元阴元阳,真气受损机体抗病能力大为减弱,以阳虚的寒化证为主,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治则以扶阳、育阴、阴阳兼治,取穴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太溪、神门、三阴交等。厥阴是六经病症最后阶段,厥,有极的意思,厥阴,则阴寒盛极。但物极必反,也就是阴尽而阳升,寒极则生热,而是否能够转化取决于人体阳气机能的盛衰。治则以疏调气血、泻热降逆、柔肝和胃为主,取穴太冲、合谷、内关、大陵、巨阙、足三里、中脘等[4]。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故在调节六经阴阳气化中任督二脉及其上的经穴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诸多急症、重症的治疗中。 2.2六经指导下针灸补泻方法运用《灵枢•根结》曰“故曰用针之要,在于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气血为人一身最大之阴阳,而在六经学说指导下的针灸疗法是对气血调节的最捷方法。根据六经病证特点而施以不同针灸补泻,太阳病针以泻法,泻阳经之热,必要时据“血汗同源”采用针刺放血。阳明病阳实为主,单针不灸,多以泻法。少阳邪正结存,宜补泻兼施和解为主。太阴病以太阴虚寒为主,当温之,故多用灸法补法。少阴病,少阴寒化则重灸,少阴热化则清补兼施或少针多灸。厥阴既可受纳阴气,又能转输阳气,处在阴尽阳生的转化阶段进退于阴寒之间,根据厥热胜负或针或灸补大于泻。三阳证多属表热实证,故多针多泻;三阴证多属里寒虚证,宜多灸少针。掌握了提纲证的针灸辨治,就能知常达变,执简驭繁,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2.3六经辨证的层次结构与针具的选择及针刺的深浅《灵枢•官针》曰:“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宜”。这说明针具选择对疾病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九针的制作完全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而定,如病在皮肤浅表而游走不定的,当取用�针;病在浅层肌肉与肌腱之间的,当用员针推摩;病在经络当用三棱针放血;病在经脉虚证当用提针;病属脓疡用铍针;病在深部当用长针;病水肿关节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素问•刺要论篇》曰:“黄帝问曰:愿闻刺要,歧伯对曰: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可见,针具的选择与针刺深浅问题在《内经》中的地位是重要的。而六经学说则是一座桥梁,它的重要性就在于阴阳气化功能层次结构划分,由阳→阴,由表→里,由浅→深,由外→内。根据六经病证结合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则病位显露无疑。王洪图[6]关于《素问•阴阳别论篇》“开、阖、枢”的论述认为“开、阖、枢”是对人体经脉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在阳经方面,太阳主开,阳明经主阖,少阳经主枢。在阴经中,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阖,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指经脉相对于浅表的部位,与外界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阖”是指经脉相对于人体内部的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是指处于表里之间,具有转枢经脉气机的作用。故根据六经确定病位深浅,从而确定针刺深度或针灸疗法的作用深度,以及针具选择运用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粗守形,上守神”,只有掌握六经辨证才能辨别阴阳气血的盛衰,才能了解客居在人体的邪气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避免盲目思辨,不知主次。只有明晰六经各个层次的阴阳气机变化,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从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或择针具或择艾灸,疗效才显著。 参考文献 [1]徐恒泽.针灸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7. [2]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 [3]梁化龙,田瑞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18(105):9. [4]李洪娟.构建六经辨证教学图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65. [5]黄皖生,梁羽,李春蓉.六经辨证指导针灸临床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4):681. [6]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
文献名称:《周易》对六经辨证的影响 (2015-09-18 12:26:09)转载▼ 标签: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周易与中医 医易同源 分类: 周易与中医 前言:《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诚如《周易·系辞传》所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几乎遍及各个领域,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活水源头和“百经之首”。从战国末期至汉代,易学的传播与汉易象数学的兴起,使正在形成体系的中医学受到莫大裨益。张仲景“六经传变”的病理学和“六经辨证”的诊断学,就与《周易》的影响息息相关。1外感热病六经传变与泰、否二卦近代经方大家恽铁樵在其《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中提到:“伤寒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仅是一种辨证方法,而是蕴涵了邪正阴阳、表里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大量研究表明,《周易》是中医学的理论源泉,阴阳五行学说是医易会通的最基本原理。有学者在对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及影响作了分析后认为,《周易》已有三阴三阳的思想,《内经》首次将它移植于医学[2]
链接
首先,脏腑分阴阳你肯定知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里加一个心包,属于心的附属,属于脏,属于还是阴
这么很容易知道手足三阳经是六腑,手足三阴经是五脏+心包
确定之后,阴阳还有具体的分析,先说三阳经,顾名思义是阳气运行的通道,而三阴经则是阴气运行的通道。可以打比方,就好比动脉血和静脉血运行,是有专门的动脉和静脉的。
而中医上的三阳和三阴则又可以细分。 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肺,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自然阳气盛,阴气盛,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 如果想问为什么命名阳明,太阳,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就像为什么心叫心,只是一个造词。
其实是有意义,有含义的,这个要涉及到中国文化,汉字造字的体系,根源问题了
为什么:太阳配寒水,太阴配湿土,阳明配燥金,厥阴配风木,少阳配相火,少阴配君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火),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暑),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链接 体内有燥热,湿浊无法排出。
今天看了六经病欲解图,注意看时辰:丑、卯、巳、未、酉、亥,所对应的脏腑五行属性,配六经属性,就会恍然大悟,一目了然。
在定位三阴三阳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开合枢的争议,这个一两千年来,被中医界反复研究剖析,但却越搞越头大,没有最终结论的概念。
在这个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不可能凭空出现一个争议性的话题,而没有起因。
三阴三阳定位,和开合枢的问题,我觉得最早,应该源自于原始图谱的失传,因为这实在太基础了,太直观了(配合图谱学习的话)(也就六个东西,排排次序,能有多难?),所以内经时代,仲景时代的前辈,也没想过后世会争议至此,乃至圣道蒙尘。
这是中医界的千古奇冤。
为什么说“冤”呢?因为即使原始图谱失传了,内经里,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给出了结论,“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在我看来,就是对人之三阴三阳的总结结论。
它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议,哪怕一个不懂中医的普通人,直白的理解这句,可能也接近了真相?但,衰就衰在,内经体系是个半封闭的理论体系,而中医这个职业啊,更是个想得太多,思虑太多的职业。
当学了第一步,再研究深入一些,咦?三阴三阳开合枢,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这里的三阴三阳定位,又前又后又上又下又开又合的,完全一点也对不上,不知所云啊!(大家可以拿张纸画画看,比划比划此篇内容,看能不能对上?)
医学的理论体系,本来就该是严谨的,解释不了的理论,自然没法大规模投入使用。
解释不了阴阳离合论,定位不了三阴三阳,开合枢的理论,就不能用了,就认为错了,内经里相关的配套理论体系,后世解释不了的,要改,改不了的,干脆放弃,不提了。
这真心是冤,恐怕传下内经的古医家圣人,看到我们后人将简单的结论如此折腾,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可是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阴阳离合论》的文字上,本身就是个大坑,巨坑,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后人不肖啊!
那关于“开合枢”有关的理论,内经里还有没有呢?有,分别是在《灵枢。根结第五》
原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可以看出,根结篇的内容比较丰富,这方面阐述了三阴三阳的根,结位置,开合枢,和开折,合折,枢折的后果,明显可以看出,《灵枢。根结第五》,说的开合枢,是结合了位置定位和人体功能来说的。
还有《素问。阴阳类论第七十九》,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开合枢字眼,但对三阴三阳的定义明显相关。
原文: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此处疑为错简,张介宾改为三阴,存疑),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又曰: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这是素问的最后面篇章,第七十九篇,答疑解惑的老师换成黄帝了(翻身了,呵呵)。和前面素问第六,灵枢第五不同,明显看出,这里是以人体功能,脉象分类三阴三阳,和前面开合枢遥相呼应,但不能完全套用。
好了,内经里对开合枢的记载,大致就这几篇,可以看出,开合枢和三阴三阳这方面的记述,是既有论述人体功能,也有定位的,而从《阴阳离合论》的行文结构来看,主要是定位,总纲式描述,不论功能细节。
可是历代医家,由于在定位上出现了疑问,解释不了开合枢,所以许多人就开始逃避了,常见的说辞,一是说开合枢单纯是以功能来说,说定位是错误的。二是彻底否定开合枢的合理性,认为是内经里错误的记载,一家之言。三也有认为阴阳不能清楚明白的截然分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解释不明白才是正常的。(和稀泥了)
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从上面内经原文,和《阴阳离合论》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开合枢,三阴三阳,是既有功能上的阐述,阴阳气血多少的对比,也有实实在在的位置定位,而且是于不同的篇章分开阐述,都是不可偏废的。
开合枢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影响很大(当然反对者也不少),可惜却是歪楼的理解,这里不得不说两本重要的书,第一本那就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后世分出的《伤寒论》。
而第二本则是隋末唐初人,杨上素所作《黄帝内经太素》。这是目前认为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比唐人王冰编辑注解的内经还早一些,可惜改动也比较多,非最佳版本。
从伤寒论里的内容来看,仲景是得了内经学派的真传的,极有可能掌握了内经里珍贵的各种原始图谱,伤寒论里对三阴三阳的定义虽然有细节不同,但大体和《阴阳离合论》是完全相通的。
但后世对伤寒论六经的理解,却出了问题。
图
如图所示,这是目前对伤寒六经的主流理解,定位模型,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少阳半表半里,对三阳定位的理解,临床用之疗效最好的,其实也以三阳经方为主,这方面问题不大。
但到了三阴定位,各种问题就来了,在这个主流定位,开合枢的概念中,三阴三阳是分为内外六层的,三阳在表,三阴在里面,就像是内外两重门户,而太阳是对外的“开”门,太阴是里面门户,阴阳之间的“开”门,人的气以外面的最强,越里面的气血越弱,在这个内外六层的理论中,病入三阴为虚症,恢复起来麻烦。(和三阳病比较。)
六经内外六层概念,矛盾重重,争议很大。
首先,内外六层的概念,一点也不符合人体实际,无论从解剖上,还是经脉走向,腧穴上,或者是用于针灸推拿,内外六层的说法都结合不上实际,更像是一种想象的抽象概念。
定位不行,那大家就认为,内外六层的结构,只适用于讲述功能阴阳变化,只用来指导经方用药?但实际上呢?内外六层理论,一涉及三阴就开始不靠谱,而且仔细思考的话,即使是功能方面,也完全违背了内经伤寒的内容。
内外六层的结构问题太多,我在这里仅举两例:
一,太阴主水湿运转,持内外六层结构的看法是,太阴脾主脏腑水湿,六腑消化水液,是行于内,故在三阳之内,为内门户之“开”。那,我想请问,足太阴为脾经,手太阴为肺经,中医基础有言:“肺主皮毛”,请问,太阴肺经为何在“内门户”中呢?
二,按照内外六层结构的理论,越靠里面的气血越虚,越难补充恢复,所以最内层的三阴病越是危险麻烦,而以厥阴为最,你看,都逼到最里层了,退无可退了,能不严重么?
但临床所见,厥阴病(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却非是绝症,反而是能拖延许久的慢性病,如果算上潜伏期漫长的特点,那病程更长了。而且即使是伤寒论内,大家可看厥阴病条文。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这真的是被逼到绝路,最内层,最后战场的形容吗?
再看少阴病条文: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大家请注意,在用汤方之前的论述,厥阴病篇无一“死”字,反而少阴病篇用经方前,连串的用上了“不治”,“死”等字(指危急,难治),至于用药后出现“死”,各篇均有,不足为奇,就和我们现在吃错西药,过度医疗一样,即使原本是个感冒的小病,也有几率被搞成不可收拾的问题一个道理。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功能病机上来说,少阴病比较厥阴病,更绝更“死”,那六经内外六层的结构,厥阴为最里的定位,又如何成立呢?
内外六层的结构明显有问题,所以研究伤寒的同行,就转脑筋了,将阴阳分开,内外门户分开表达,换成这样行不行?
可惜还是有同样的问题,“太阳为开(表),阳明为合(里),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没问题,三阳无论从定位还是功能,临床指导用方,都完美。但对上“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阴时,就无论如何都凑不上,解释不通了。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将三阴三阳“开合枢”,分为内外门户,就是错误的开始!
而内外门户的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是隋末唐初人氏,杨上素编著的《黄帝内经太素》。
在历史上,内经的流传也是波折重重,目前我们所看的《黄帝内经》素问经典版本,是唐朝道家高人王冰编注整理的,但在王冰之前,还有《太素》,虽然内文结构有所改动,注解问题较多,但《太素》无疑就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内经最早版本,所以杨上素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太大了。
要说杨上素的医学水平,这没得说,唐宋以前,有信心写书,立言立道的,学术上都是猛人,乱写乱扯刷名气的风气,是从明清才泛滥起来的。
可是编辑注解医书,尤其还是内经这样的经典,医学水平并不是唯一所需的素质,严谨的学术态度,文字编辑的才能也是关键,杨上素在严谨程度上,比较之后的王冰,那是差了太多太多了(当然医学水平也有差距),以“开合枢”的问题为例子,太素和王冰注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王冰注本对这方面,那是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可是杨上素却为后世挖下了一个大坑。
要说这老杨啊,他自己看《阴阳离合论》中的原文,估计也是看得百思不得其解,烧脑烧久了,后来脑洞大开,就想出了一个“外三阳,内三阴”,内外两道门户的概念出来,写的书章节标题,也不叫阴阳离合了,《太素》里此篇改名为《阴阳合》。
老杨也还算是明白人,知道按照“开,合,枢”的字义,内外门户的理论,无论如何也是解释不通的,在唐初那会,中医界的高手还是比较多的,至少“药王”孙思邈还在呢!为了不被大家喷死,为了让内外门户的理论变得合理起来,老杨就偷偷改了一个字,将“开”改为“关”,还特地写了一段文字解释这么做的理由。
可是这没卵用啊!其它流传的内经各版本都是“开合枢”,就你老杨写的太素变成了“关合枢”,说不是你老杨动的手脚,谁信?
所以在《太素》内外门户的理论里,是“太阳为关”,“太阴为关”。(关有门户玄关之意思)
老杨还算有点节操,可是他的脑洞这一开啊,就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挖下的巨坑误导了多少中医人,后世中医更不严谨,没有看到老杨改“开”为“关”的底气不足。大家围观一看,咦?内外门户的理论,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就直接拿来用了,内外门户,配“开合枢”,再配伤寒六经,OK,很PERFECT是不是?内经“开合枢”,三阴三阳定位问题,就开始彻底乱套了。
好了,回来说《阴阳离合论篇》,我在前文,说《阴阳离合论》文字上是千古巨坑性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前文说过,在汉代之前,纸张还未制出,记载文字是很麻烦,成本很高的事情,所以内经的记述是需要压缩文字,以最少的字数,纳入更多的信息量,这压啊压的,习惯成自然,竟然压出了大坑,习惯性的精简文字,竟然完全没写上理论描述前提角度,前置条件!
近几年,医学界有句话在网上很流行:“抛开剂量说毒性,就是在耍流氓。”这放在中医理论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说:“没有前置条件说理论,就是在忽悠人。”
而《阴阳离合论》就是习惯性精简压缩文字,压过头了!没有提前置条件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古文,文言文不很多都这样吗?
老天,请恕本人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目前还没见过比《阴阳离合论篇》更坑的,请看原文。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请注意,在以上这短短的半篇文字里,关于三阴三阳离合,定位序,开合枢的半篇里,足足需要七个前提前置,才能完全解读,定位形成基本体系!而且这七个前置不但原文中全部忽略不提,需要钻研内经其它基础篇章,以经解经才能了解,而且有一半都像隐藏谜题,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说它千古巨坑,绝无夸张!
在上一章节里(中),我已经详述了其中第一个最关键前置,解了一小段,那就是关于广明,太冲,少阴的关系,天地人合一,是三阴三阳经脉体系运转的前提,还没说的,是广明和太阴的关系,这我在后面会尝试阐述。
也带过了第二个前置,也就是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在《灵枢。根结篇》里,三阴三阳都有详述根,结所在。
但在《阴阳离合论篇》里,其它五经只有“根起于何处”,而只有太阳有“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仅太阳有结,这不是偶然,而是隐含着关键深意,但这里面涉及人气阳气运转的道理,篇幅比较大,我将在后面详述相关理论时解说,本章先说三阴三阳定位,暂时略过。
第三个前置,和本篇名《阴阳离合论》有关,“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这也是一个关键信息,关键在何处?即阴阳能离能合,在本篇里,离则分成三阴三阳,合则变成一阴一阳。
也就是说,三阴三阳运转的结构,必须在某个角度,能阴阳分离,也能重新合三为一,正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阴阳结构,要是三阴三阳运转的方向和结构零零碎碎,不能三阴三阳分别合一,那是绝对不符合《阴阳离合论》的阐述的。
第四个前置,原文有提及,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阴三阳的运转,推动的力量,是以阳经阳气推动,但其结构的定位,却是以阴经为主定位。
为什么如此?内经里有具体定义,阴为之主,是以气行前后来论,前文说过,行于十二正经的主要为“营气”,而“营”就是五脏六腑之气所“运”行。而以前后论,是三阴之气先至脏腑,而三阳之气再至,所以三阴三阳定位,是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而这个前置的潜藏概念,则是三阴三阳经脉,是以上下运转,有阴阳对接关系,形成循环。(此概念后世大家都知道,但不得不提一下)
大家请看,若高举双手,手心向前,则三阴之气都是上冲,而三阳之气都是下降
若细分一层,则是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由此形成完整循环。
要具体定位三阴三阳,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阴阳基础概念,就是阳进阴退的概念,阳是进的,按数字来说就是123456,而阴退呢,却是654321,请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阴阳同进退。
所以在气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是同一个直线,或者同一个方向循环,但在阴面阳面的不同,其实直线方向已经是有阳进阴退之不同。
第五个前提其实和第四个前提密不可分,就是《阴阳离合论》中,三阳是以三阴来定位,需要阴阳结合来看。即上下,前后,表里。
不好意思,这个图弄错了,前为阴,后为阳才对,迟点换上。图
上下分阴阳,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腹以上以下分界,一是以胸腹分,本图为胸腹上下分。
再结合“开合枢”的深度概念,开偏向表,合在里,枢在半表半里,中间。
请不要说开合枢只是论功能无关定位,因为在《阴阳离合论》里,开合枢明显就是定位总结之用,何曾有一丝半毫在说功能分析?
也不要理解为内外六层结构,《阴阳离合论》定位三阴三阳,就是以上下,表里,前后定位,内外六层如何形成立体结构?
好了,先简单定位。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以阴阳结合定位,以上下分。
上为阳,下为阴,阳进阴退。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以阴阳结合定位,以前后分。
这里的阴阳,却不是我们身前为前,而是应该从人体阴阳来看,阳进而阴退,所以太阴之前,以阴阳分,阳明在身中,太阴在身前。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我对阳明脉的理解,在现在的经络图中,阳明经腧穴都在胸腹身前,但按我的理解,这只是体表的取穴位置,并不是经脉真正所在,若不解决这里的阴阳问题,是不可能正确定位三阴三阳经脉的。
在三阳来说,太阳阳气最大为三阳,阳明为二阳,但请注意,这是以阳气多少来论,若以阴阳结合,气血结合来论,阳明为全身最大的脉。
差异比例大概有多大呢?在《灵枢。经水》里说,足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脉最大,血多气盛。
刺足阳明深六分,留十呼。
刺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最悲催的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这不是单纯的,六分,五分,一分比例,大家可以以一个立体的管子,或者立体的杯子,里面装水多少来想象,这比例是很悬殊的。
而且这里的针刺,指的主要是取脚上腧穴,经气行到躯干部位,这按比例差异只会更大。
在内经里,阳明脉是气血最多的脉,比太阳经还多,但按现在的经脉图,腧穴图来看,却完全体现不出这点,足太阳经几乎遍布整个背部和腿脚后方,而足阳明孤零零的在前面,脉一点也不“大”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只是体表相关腧穴,并非经脉具体位置,少了个深浅大小的概念。
在内经的开合枢理论中,太阳为开,阳明为合,伤寒六经理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这都是对的。关键是,阳明这个合,这个里,具体在哪里?就在前后分阴阳,靠近这个阴阳的分界线上,就是为“里”,大家千万不能从现在的经络腧穴图角度,从体表平面看上去来理解。
而作为“二阳”的阳明,实际气血却是全身最多最大的经脉,比“三阳”太阳还大,那在身体这个靠中线的地方,如何体现呢?我认为啊,阳明脉这个“巨无霸”,必然是有一部分“跨线”现象,跨过了阴阳分界线,脉体的一部分,跑到前面阴面去了,所以才能以二阳,称最大。
所以阳明经的经络腧穴,在身前胸腹取,就是这个道理,实际阳明经脉呢,在很深的地方,在靠近人体前后中线的地方。
相比起来,同样是“合”,在附近区域的厥阴脉,在体积与气血多少上来说,和阳明脉可说完全不成比例,简直就是巨无霸和瘦竹竿的区别,可怜得很。
好了,下一个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以厥阴结合定位,以表里分。
表为阳,里为阴,深浅有别。
第六个前置呢,就是三阴定位,《阴阳离合论》里,三阴以彼此定位,不以阴阳分,这单纯的阴面定位,看的角度呢,却和阴阳结合定位不同,是要换成平面角度来看。
先看上面两个变化图。
因为是单纯的阴面定位,我们看三阴的角度,可以是从体表看上去,三阴并行铺开成平面,三阴经的排列规律就是这样的。“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为什么不直接说第一个是少阴,第二个是太阴,第三个是厥阴呢?因为在全身的运转变化中,太阴厥阴会出现变化,大家可以拿着经络图慢慢对比,看全身任何一处的三阴并行规律,是不是符合“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可是单是这样,还是不够的,不能看清三阴的立体结构,三阴之间也有开合枢,也有深浅不同,需要结合起来,更精确的定位。
结合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剖面图来看,就变成这样了。
从这个剖切面的角度看,大家是不是对开,合,枢的定位,还有三阴的离合有较为直观明显的了解了?分则为三阴,若脉象融洽,阴经没有明显的脉象差异,这三经之间的联系,从这个剖面角度,也可看成一气柱,即合则为一阴。
那从整体看如何?说接下来的第七个前置,进行阴阳结合整体定位前,我需要再说两个基础认识。即关于“五腧穴”的理论,和脉度的概念。
脉度,是以什么来定的呢?内经里有明确的定义,脉度以骨度定,因为经脉,经络的运转,在运行到全身各关节处时,会有一定变化,扭曲的现象,我们的关节是能某程度活动扭动的啊,气行自然也要跟着有所调节,而且我们的身体结构,有深有浅,有厚有薄,按中医皮肉脉筋骨的基本深浅结构分,其实处于中间的经脉,某些时候和肉的层次密不可分,有些时候,又和筋的层次联系紧密,甚至不同的人之间,肥瘦高矮,健壮虚弱,某些疾病的影响,都会影响经络的具体结构,不可一概而论。
既然经脉和筋,经脉和肉,经常会出现紧密结合,难以清晰分开,那经脉的具体度量标准,该怎么办呢?
内经里给出了答案,即脉度以骨度定,我们的身体,最坚固,最稳定的结构,就是骨,除了躯干胸腹之外,经脉位于骨头之外运行,这就算是“铁标准”。
但躯干胸腹例外,我前面说过,经脉中所行“营气”,即五脏六腑之精气运行,所以当到了脏腑所处的胸腹区域,经脉则不再遵从“脉度以骨度定”的规律。
脉度以骨度定的概念,又引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即本腧的定义,因为我们全身的筋骨皮肉,是阔数,深浅,高下不一的,在躯干,腰臀,大腿,大手臂之类的部分,骨头外的空间宽阔,让经脉这“气之大经隧”的存在,有足够的空间隐于内部深处运行(体表不可见),但到了四肢末端,手脚掌背,手指脚趾时,这骨外的空间就很少了,大家摸摸自己的手指脚趾,骨头外的皮肉,就剩下那么一点点,经脉经气运行至此,还怎么隐藏呢?
所以啊,到了手肘至手指,膝下至脚趾的部分,内经里就多了一个“本腧”的概念,腧即输,输送,脉气转输之意,后世总结为“五腧穴”的概念,即 “井、荥、输、经、合”。
所出为井,十二经井穴分布在手指脚趾,经气一路上行,一路增强,到分布于手肘,膝盖区域的合穴,所入为合,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指经气合入脏腑。
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阳经再加一原穴,所过为原。请看图表。
后世总结的五腧穴概念,有没有道理呢?大体无错,但具体的原理理解上,要结合内经概念理解,现在很多人都断章取义,认为经络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往身体方向走,其实不应该如此解释。
内经里的概念是什么呢?即经脉之气,最大的部分,是五脏六腑之精气,水谷精微,呼吸之气等等运行,整体而言,“大本营”在躯干胸腹,五脏六腑这里。但当气从躯干广阔的“气之大经隧”运行到四肢末端时,这个经脉所在的骨外空间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窄,到了手指脚趾末端,井穴这里,小到了极限,经脉就和体表腧穴直接接触了,受气之道短,这所出为井啊,就是这么个意思,道路太窄,避无可避了,出来冒头一下了,而到了合穴,手肘膝盖这部分以上,空间道路又大了,这里的经脉,又藏入深处,“气之大经隧”,体表不可见了。
本即脏腑,腧在四肢末端,即《灵枢。本腧》之大致意思。
而从 “井、荥、输、经、合”这个路线上,都是这个道理,经气走到了这里,和体表腧穴的受气之道短,是在体表可以接触到部分的,尤其是手,手之阴阳,受气之道最近(骨外空间,脉度),而且接近肺经,其气迅疾,按《灵枢。经水》的说法,手经无论三阴三阳,针刺均最深不超过二分,留针不超过一个呼吸,这和足经,足部五腧穴,还有相当操作空间和差异对比又有不同。
当然,这么狭窄的道路,不可能所有的气血都过来跑一趟,四肢末端的气血运行,肯定是不及躯干多的。
可是大家别小看这四肢末端运行的一部分气血,一来这是体表能接触到的,我们最容易施加影响的部分,二来,就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对这一截经脉腧穴施加影响,加速或者减速,自然也会带来连锁效应,影响全身同一经脉,十二正经的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也是针灸最常用的穴位。
关于本腧的详细内容,和一些与后世不同的概念(如手少阴经独无腧),我以后会再提及,一些后世的争议,其实在内经的完整经脉体系概念下,都不是问题,让我们回到《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定位,开合枢。
为什么我要在上面长篇大论的说这么一堆基础概念?因为解《阴阳离合论》的第七个定位前置,就和以上概念直接相关,在《阴阳离合论》里三阴三阳都有列出“根起于何处”,都是足经的腧穴井穴,很显然阴阳离合论,取的是足部,脚趾脚掌区域作为定位根基之一。
而另外一个隐藏的意思,是三阴三阳,从这么狭窄的部分上行,一路到小腿,大腿,躯干一路增强,空间变大,虽然有变化,但大体阴阳分布规律,是有相通之处的。
大家请看脚趾脚掌的井穴,根起之处,我们从正确的角度来看是关键。
结合井穴的分布,和“开合枢”表,里,半表半里的深浅定位,肌肉多少丰厚度的不同来看,大家是否略有所悟呢?
请注意,原文里有一句“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如何找到这个“中”区分阴阳分界线,是理解经脉很重要的一环,而其中不离骨度的概念,骨头的配合定位。
脚趾脚掌这里看不清? 看不清不要紧,我们从小腿的横剖面来看,会更清楚。
从剖切面角度看,结合三阴三阳定位,和“开合枢”深浅定位,再区分阴阳分界线,是最关键。
阴阳分界,和“骨度”骨头有密切关系,腿脚这里的形态比较特殊,分界线是斜线,即前方和内侧为阴面,后方和外侧为阳面,所以阴阳斜行分割。
大家看看这图,这时候,是不是对阴阳离合,三阴三阳为何能合成一阴一阳,有点了解了?
再看看躯干横剖切面,这是以肚脐位置为剖切面,由于腹部没有骨头,阴阳分界线,能从比较均匀的前后位置分。
左右,合则有两阴,两阳,分则为两个三阴三阳。
大家好好琢磨体会以上两图,我想图示至此,关于三阴三阳定位,应该比较直观了吧?
最后再总结一图
这是从侧面看,排除六经具体腧穴和走向细节,只以大体分,即从前到后,六经排序依次为太阳经(开),少阳经(枢),阳明经(合)(中线身后为阳面),(中线身前为阴面),厥阴经(合),少阴经(枢),太阴经(开)。
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
为何《阴阳离合论》开头,黄帝会有“三阴三阳不合阴阳”的疑问?这就是了,一眼看上去,确实完全不应阴阳,但经过本篇的讲解,剖切图展示,大家应该也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吧?三阴三阳之离合,实际还是阴阳变化而已。
这个三阴三阳排序,比现在中医界常用的内外六层模型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第一,它紧密结合了经脉体系,是能结合实际定位的,用于具体治疗,针灸推拿等等。
第二,即使是按内经伤寒,人体功能,病机上的分析,诊断,运用来说,也解决了目前相关的大部分基础争议。
例如,同为“开”在表,太阳和太阴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处理水湿的功能等,不同之处是阴阳性质不同。
同为“枢”,少阴和少阳的功能也是如此,例如内经里说,少阳枢折,会有筋骨摇动无力的问题,而少阴病也有类似筋骨问题,少阳手抖大家都知道道理,但伤寒论里,也有少阴手抖的症状,原理上大家都解释得不太好,结合六经在人体的具体定位序,这一切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同为“合”,厥阴病阳明病的症状,同时出现也是常见的,如中风,按中医理论,大部分是厥阴风木为患,但很多病人病人,往往会在极短时间内,全身萎缩,骨瘦如柴,为何影响阳明如此迅猛,一般的中医理论也是语焉不详(单纯按五行分,说木克土,有点勉强,而且手足阳明为土,金,木克土,金却克木),结合这六经定位,两者既同为“合”,又位置靠近,为隔壁邻居,互相受到影响自然最为迅猛。(阳明还排在厥阴,少阳的中间)
在这个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中,有三种规律影响最直接:
一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一阴一阳相表里,经络上下循环。
即: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
二是阴阳同位置,功能上有相通。
太阳与太阴均为开,为表。
少阳与少阴均为枢,少阳半表半里,少阴为里。
阳明与厥阴均为合,阳明为里,厥阴为至绝(三阴为最里)
(PS:少阴和厥阴,在内经中记述有不同,少阴为里,厥阴为至绝,虽然位置定位上,厥阴肯定比少阴更里,但其中多有琢磨玩味之处。)
三是阴阳之间,位置靠近的,自然容易互相影响。
按以下排列:
如:
太阳和少阳
阳明和厥阴,少阳
少阴和太阴
………………
等等靠近的经脉,自然容易互相受到影响。
(对于老婆手画的草图还是有怨念,不太好看,但我朋友最近忙,电脑图进度很慢………大家将就吧,以后做好再换了。)
(好了,三阴三样的基本定位序和开合枢,终于写出来了,后面我将再写关于经脉体系的方方面面,如宗气,营气,卫气规律等,这里面,有部分是现在中医基础理论也经常说的基础,但也有部分,因为历代对三阴三阳的定位疑难,被后世忽略,弃用,修改了。
三阴三阳定位只是第一步,内经经脉体系,是个很大的概念,涉及生命根本。
我将尽量还原内经基础的本来面貌,探索更多的奥秘。)
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上)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但先说明,本篇(上)还是要水一下,因为开始进入三阴三阳定位的关键,需要一系列的图配合解释,我拜托了一位朋友为我制作电脑图,等待中,接下来几篇系列文章更新速度也许会放慢。
想要研究内经经脉体系的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基本问题,经脉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内经里定义经脉是“气之大经隧”,“不可见”的系统。
那这位于人体深处的能量通道,和气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是类似高速公路,地铁隧道,非得先大动工程,建好了选个良辰吉日,才能通车?
还是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呢?
到底是先有经脉?还是先有气?
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涉及中医理论,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认识。
目前,受到西医,科学观物质论数十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人的观念,都偏向认为,经脉是实体存在的,先有路,气才能走。
但基于对内经理论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后者,先有气运行,然后才形成路。
物质上的结构,无论是神经,血管,肌肉,皮肤,筋膜,脏腑等等,缝隙处都可以是气运行经过的路线,人死之后,没有了生命能量运转的作用,解剖的,只是个死物,自然找不到经脉存在的决定性证据了。
所以在临床上,不同的病人,根据高矮胖瘦,体质,男女老幼不同,其经络和穴位的具体位置也有一些差异,本人因为传承了最传统的中医内科推拿手法,有“循经揣穴”的功夫,所以对这些现象,一直以来都有较多体会。
根据我的观察,三阴三阳,经气的运行,有着一定的规律,方向,但除了一部分根本的穴位,关口,气门等较为固定外,大部分时候,经气的运转和位置细节,并非完全死板不动的,因应不同的病情,体内的堵塞位置不同,甚至曾经过手术切断后的部分恢复不佳,有些人会出现“火走异径”,经络路线扭曲等等现象,所以,我由此得出结论,要研究经脉,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气”和“阴阳”。
而在中医理论里,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是个大难题,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争议千年(这也是本系列,千古之谜的标题由来),就连目前内经现存最早的注本,隋唐时杨上善注解的《黄帝内经太素》,甚至被后世列为中医四大经典的《难经》,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和开合枢的认识,又实在太关键,太基础了,它的地位,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就和数学的加减乘除差不多,搞数学的专业人士,难道能对外人承认,他连加减乘除都还搞不懂,同行之间还在争议不休吗?不可能吧?
所以三阴三阳这个问题啊,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无数中医人,可是却是个不能对外人说的秘密。
因为若告诉病人,我们连加减乘除……哦,不,是连三阴三阳的排列,顺序,定位都还没搞清楚,普通人会怎么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我们中医还要不要混了?
别以为我在胡说八道,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对于这个基础课题,至少能找到十来个不同版本的解说,争议很大,而且没有一个理想的,从原理上能有说服力的答案。
可是为什么,中医在这么关键的基础理论上出了问题,还能顽强的生存几千年呢?这有多方面因素。
第一,我在前面文章就说过了,中医和内经,是个极度早熟的体系,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在三阴三阳定位序出现争议前,早已经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体系,著作,至少现在还流传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后人即使跳过了这里的基础争议,钻研其它篇幅,临床上也能得到很高的成就。
第二,是后世历代中医高人,也作出了很多的尝试和总结,创新,几百年上千年经验总结,临床用之有效的方剂,手法,针法,新的理论等等,淡化了内经体系,基础理论的争议问题。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中医理论虽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在基础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最高深的学术上却没有缺漏,研究天地之阴阳,五运六气,造诣能合于人之阴阳的高人,是能够从中医理论上贯通这些疑惑的,只是从天地阴阳,合人之阴阳,绕了一圈,同时这方面学术也实在过于高深艰涩了,高人难以对普通人解释理解。但古代钻研《易经》的儒家士子,大儒,甚至帝皇将相很多,所以过去在这方面,中医是有文化基础,高层受众基础的。
好了,言归正传,在内经里,最明确定位人体三阴三阳,并首先提出开合枢概念的篇章,就是《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要研究三阴三阳之气的规律和定位,《阴阳离合论》,是重心中的重心。
而出现争议千年的这个基础问题,至少有七成要归咎于《阴阳离合论》,当初我初学中医时,第一次看到本篇,细读数遍后,马上就有一种亮瞎了眼,崩溃的感觉……这三阴三阳定位,根本就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嘛。(当时想法)
而更让我崩溃的是,我第一位师傅,精通五运六气、经方和内经的尹师,竟也不能解此篇!
要知道,《阴阳离合论篇》只是内经素问的第六篇,无论从它所处于的位置,还是行文方式,内容来说,都肯定只算基础篇章,和内经最高深艰涩的运气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但当时已经变成尹师脑残粉的我,竟发现尹师,也不能解!
往事不堪回首啊,这就是我和《阴阳离合论篇》,第一次结下不解之缘,之后查过许多关于本篇的解说,感受到的,只一次又一次的崩溃泪奔,直到我经过多年思考体悟后,灵感爆发的领悟贯彻……
下面我将列出原文中,关于三阴三阳定位序,开合枢的部分,大家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这经文之中,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相矛盾,我初学时的感受如何?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中)本章节开始解内经《阴阳离合论篇》,前面说过,经脉体系出现的问题,有过半都要归咎于阴阳离合论,本篇是精短的一篇,但其中的内容,涉及了无数关键的根基概念,而且多是精简无比的名词,需要以“以经解经”的思路,从内经其他的篇章,进行分析理解。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很多人读内经,对类似开头总结性的问答,并不看重,其实这段里面,展现出了很多关键信息。首先,黄帝是谁?现代的人可能只记得黄帝是我们的老祖宗,炎黄的子孙嘛!但在古代,黄帝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是不同的。如果问现代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那大部分人可能会浮现出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但将这个时间回溯一两千年的话,问大家,世上最聪明的人是谁?那黄帝,伏羲,肯定是数一数二的人选。黄帝的功绩有什么?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建立最早的全面体制,法度,田亩制度等等,从黄帝流传至今的事迹来看,这就是个超级全才,神人。(以上关于黄帝事迹从网上搜索得来)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头就写:“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即使内经里的黄帝,还在学习的阶段,还需要向歧伯虚心请教,但在古人的心目中,黄帝根本就不是正常人类,换成现代的概念,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学霸中的学霸,大脑结构不比爱因斯坦差上丝毫的千古神圣。在素问里,大部分的篇章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而主要的主角就是黄帝与歧伯,但这种模式,大部分时候都像是例行上课模式,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提问,老师回答。大部分时候,作者托名的黄帝,虽然是提问了,但其实不一定有太多疑惑。但《阴阳离合论》不同,这是连终极学霸黄帝同学,也要遇上难解疑惑的时候了。“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不是内行人,可能体会不到这句话里沉甸甸的份量。阴阳可是内经,是中医的最根本基础啊!无论是古今中外,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对称性的习惯和迷思,无论研究什么学术,技艺,都想要努力形成一种完美对称,内洽的结构。可是三阴三阳,打破了这个规律,连终极学霸黄帝,也对应不上这阴阳规律,其中的含义有多么的重大?前文说过,在战国秦汉时期,古代人,保存文字十分的困难,而保存图像更加是难上加难,可是难不代表没有,极小范围的秘传,是可以做到的,而黄帝问出这个疑问,我想啊,他当时肯定是有着最原始,最接近理论源头的手绘图谱,看着图象作为学习媒介,这一看,咦?怎么三阴三阳的排列。和他所学习过的阴阳规律,完全对不上了呢?所以对三阴三阳的思考,我们不能走寻常路,普通的思路,这可是连终极学霸黄帝也看不明白的啊!原文: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这段话在内经里出现过多次,可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套路阐述,尤其在《素问。五运行大论》里面,这段话后面接的,更是让人惊栗:“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的阴阳变化无穷,不能以数术推算,要以立体化,图像画的“象”去理解(包括后世研究主流的卦象)。这句话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它的本身,逻辑上就带有问题,研究天地阴阳,宇宙规律,怎么就不能用数术推算了呢?经过长期思考,我对此有了另外一个看法,换个角度看看,岐伯对黄帝说的意思其实应该是“天地阴阳的变化太多了,用数术推算太费劲,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更简单直观的体系(象),你跟着学习就行了,不必再去重新推算。”这是歧伯,内经学派的霸气宣言,而这套体系,就是内经里研究天地阴阳的运气学。好了,言归正传,天地阴阳太繁杂,不在经脉体系讨论的直接范围。可是啊,内经里相应的篇章,还有更劲爆的记述:“夫数之可数也,人中之阴阳也”,“阴阳之变,其在人者,数之可数也。”,“然其要一也。”也就是说,岐伯认为,三阴三阳在人体的规律十分的简单,直观,对于黄帝同学这样的终极学霸来说,是“数之可数”的,推算一下,数一下就会了,很简单,和天地阴阳的繁杂不能比较。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即使黄帝是千古神人,但他能数之可数,随随便便就明白的内容,咋们普通的学渣,苦苦钻研数年总是有所得的吧?可是为何,人之阴阳,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离合,定位序,开合枢等,却在内经伤寒以后,变成了千古争议呢?经过一两千年,无数大家,宗师的研究,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不能不提,《阴阳离合论篇》本身文字上的千古巨坑性质,可能也和中华民族古代人,在绘画,图像上,少了一点3D立体的想象力有关,所以当最初的原始图谱失传后,从文字反推就困难重重。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然其要一也”,歧伯说的这个“一”是什么呢?也就是阴阳离合规律,合则一气,分则衍生阴阳五行,三阴三阳,这里问的就是,三阴三阳离合的规律。原文: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这段原文,是我过去苦恼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也是内经经脉体系最核心之处,请大家要千万千万重视之。按地之气,五方五行分,南即火,即阳,圣人面南而立,就是指人有向阳之本能,阳气即人生命的根本要素之一。可是呢,接下来的一句,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却有了争议,广明,太冲,究竟指的什么?不是说三阴三阳离合吗?为何多了两个出来?它们指的又是什么?单独从名词上解释,广明可解为广大的光明,广大的阳气,至阳,极阳等,太冲可解为太冲脉,太冲穴(厥阴经),至阴,踵等,也有人从脏腑位置解,即前曰广明是心,后曰太冲为肾。以上解法,貌似都有道理,可惜完全没用,因为它都解决不了一个核心问题,即广明太冲是什么,具体和十二经脉体系有什么关系,为何列在三阴三阳之前写出?解决不了这个核心疑惑,整个体系就“活”不过来!就是牵强附会而已。那我对于“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的领悟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十二经脉体系的前置条件,人体这个生命能量运转,最重要的前提,即天地人合一的关键。广明,广大的阳,光明,可解为天。太冲,可解为地。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又,《灵枢。本神篇》有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天地皆有德有气,有自然规律,也有能量运转,但人与天地合,主要就是受到天之德,地之气影响,内经十二经脉体系,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因为三阴三阳,即天之德,天之规律,地之五行,即地之气,地之能量运行。而能够德流气薄,才能诞生我们人的生命,并维系之。而想了解人之阴阳,能量运转体系的经脉体系,若不能明白天之德,地之气的规律,综合来理解,自然百思不得其解,感觉矛盾重重。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在人身上下分阴阳,上半身为阳(南),下半身为阴(北),所以前广明后太冲,实际在人,在经脉体系而言,应该理解为上为天,下为地。在这里,我先要解释一下,我所理解的,太冲的定义,太冲脉为“十二正经之海”,人体经脉,运转正常,最后累积的精气,主要先累积于此上冲,形成新一轮的,更好的循环,而十二经脉之中,脉中所运行之气,主要为“营气”,营气是什么?内经里的定义,“营”就是“运”,五脏六腑之精气运行,就称为“营”气,而五脏为形脏,主要是五行之气,地之气成形,故太冲所聚,是为地之气精华。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就是常人与天地合一,最主要的具体联系方式。少阴是什么?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天人合一,皆维系于此。大家有没有试过,在聚精会神,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做一件事,会忘了时间的流逝,高强度长时间的劳作后,也完全不觉得疲累?这就是激发了少阴之气,和天地交流的关系,内功修行的根基道理,也离不开这个。因为精神的力量,心肾少阴之气,与天地交流,大大增强了人体的“续航能力”,十二正经,经脉体系的运转强弱,前提也在于此,广明,太冲,少阴,天地人气机交流顺畅,则三阴三阳运转的“原动力”强大,这就是“前置条件”,可说是天机所在。所以临床上,病人的心态,和精神意志力,对疾病的影响巨大,我们经常可以听说,某某人得了绝症,医院宣布不治了,但病人本身求生意志强大,心态开朗,就违背医学常理的顽强活了很多年,甚至不药而愈的少数例子。反之,现在的大部分人,其实精神意志,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常见的是,一被确诊出得了某某重病,无论本来身体状况如何,很多人会在极短时间内精气神一落千丈,乃至溃散去世……排除潜伏期损耗,过度医疗等问题,其实这里面,有很多人实际上都是被“吓死”的,而其基础原理,就在广明太冲少阴,天地人合一,是经脉体系前置的“原动力”道理。心气一散,精神溃败,人自然是自绝于天地了。当我领悟了此中道理,知道了少阴乃天地人维系关键的时候,也同时联想,明白了内经里很多的基础概念,包括两个联系紧密,同样有争议的基础概念,即“天癸”的定义,和“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含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一般注解都解为先天之精气,或者肾之精气影响生长发育,也有解作男女性能力,或者肾主骨(坚固为强),或者肾之精气强,人的精力强,灵巧等。以上这些常见的注解,实际都有道理,但同样没有很好的解释“作强之官”和“伎巧出焉”的关系,也是争议所在。如果从内经经脉体系,广明太冲少阴关系来看,不就很清楚明白了吗?足少阴为肾经,肾之先天精气和功能,也是天地人合一,人体正经运转强大与否的关键,所以是为作强之官。而伎巧出焉,试问少阴担当了沟通天地德气的重任,人与天地相比,何其渺小,是不是需要至高无上的灵巧,身体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做好这份工作?至于天癸,一般人都理解为女子月经,其实不完全对,因为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下,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难道男子天癸至,也会来月经?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癸即阴水,癸配上个“天”,中医基础理论的争议,因此而来。阴水示意图阳水示意图因为阳水即“水中真阳”,是收藏潜伏状态的阳气,等待时机重生生发,而阴水则是这个气收藏状态的整体,收藏的功能。像庄子的《逍遥游》中,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鱼”,鱼就是指水中真阳,阳水,时机一到,累积充裕,这鱼是能鲲化为鹏,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但作为“北冥”的“阴水”,癸呢?如何和天联系?若是壬(阳水)配天,那是顺理成章,但癸(阴水)配天,就有问题了,所以历代中医,对天癸具体指什么,有很多争议。我明白了阴阳离合论后,才知天癸具体所指,请看原文“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原文广明在前,太冲在后,除了位置,也可指时间前后,所以天地人合,阴阳相和,天地所授精气,经少阴渠道,从天而来的,名曰天癸。而小孩秉承先天之气而生,乃稚阳之体,体内经脉体系,生命能量的运转,有部分关键,乃是运用先天带来的元精,不假外求,故不需要完全依靠天地人合来运转经脉,而女子二七(14),男子二八(16),身体长大,阴阳调和,先天带来的精气已经不够维持了,才要接引天癸补充维持。当然,现在因为种种因素,小孩性早熟实在太常见了,根本达不到内经时代,二七,二八的发育规律,这将产生种种连锁影响。我又因此联想到,修行人上境界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练到“脉住息停”,“斩赤龙,降白虎”的层次,是否又与此有关呢?毕竟十二正经,说到底还是凡人的生命能量运转,想要求解脱的修行人,不能将其停止逆转,又如何超脱?……当然,这也只是我一时的胡思乱想而已,这样的高人境界,距离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实在太遥远了。至于“少阴之上,名曰太阳”,也涉及了很重要的生命根本,我会在后面章节详述这另外一方面的理论,下一篇,主要是定位三阴三阳,暂时放下。文章来源链接:http://www.jianshu.com/p/6998d6ac5422关注原作者,有更多专业中医文章,精彩分享。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
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中)
本章节开始解内经《阴阳离合论篇》,前面说过,经脉体系出现的问题,有过半都要归咎于阴阳离合论,本篇是精短的一篇,但其中的内容,涉及了无数关键的根基概念,而且多是精简无比的名词,需要以“以经解经”的思路,从内经其他的篇章,进行分析理解。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很多人读内经,对类似开头总结性的问答,并不看重,其实这段里面,展现出了很多关键信息。
首先,黄帝是谁?现代的人可能只记得黄帝是我们的老祖宗,炎黄的子孙嘛!但在古代,黄帝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是不同的。如果问现代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那大部分人可能会浮现出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但将这个时间回溯一两千年的话,问大家,世上最聪明的人是谁?那黄帝,伏羲,肯定是数一数二的人选。
黄帝的功绩有什么?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建立最早的全面体制,法度,田亩制度等等,从黄帝流传至今的事迹来看,这就是个超级全才,神人。
(以上关于黄帝事迹从网上搜索得来)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头就写:“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即使内经里的黄帝,还在学习的阶段,还需要向歧伯虚心请教,但在古人的心目中,黄帝根本就不是正常人类,换成现代的概念,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学霸中的学霸,大脑结构不比爱因斯坦差上丝毫的千古神圣。
在素问里,大部分的篇章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而主要的主角就是黄帝与歧伯,但这种模式,大部分时候都像是例行上课模式,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提问,老师回答。
大部分时候,作者托名的黄帝,虽然是提问了,但其实不一定有太多疑惑。
但《阴阳离合论》不同,这是连终极学霸黄帝同学,也要遇上难解疑惑的时候了。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不是内行人,可能体会不到这句话里沉甸甸的份量。阴阳可是内经,是中医的最根本基础啊!
无论是古今中外,我们人类总是有一种,对称性的习惯和迷思,无论研究什么学术,技艺,都想要努力形成一种完美对称,内洽的结构。可是三阴三阳,打破了这个规律,连终极学霸黄帝,也对应不上这阴阳规律,其中的含义有多么的重大?
前文说过,在战国秦汉时期,古代人,保存文字十分的困难,而保存图像更加是难上加难,可是难不代表没有,极小范围的秘传,是可以做到的,而黄帝问出这个疑问,我想啊,他当时肯定是有着最原始,最接近理论源头的手绘图谱,看着图象作为学习媒介,这一看,咦?怎么三阴三阳的排列。和他所学习过的阴阳规律,完全对不上了呢?
所以对三阴三阳的思考,我们不能走寻常路,普通的思路,这可是连终极学霸黄帝也看不明白的啊!
原文: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这段话在内经里出现过多次,可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套路阐述,尤其在《素问。五运行大论》里面,这段话后面接的,更是让人惊栗:“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的阴阳变化无穷,不能以数术推算,要以立体化,图像画的“象”去理解(包括后世研究主流的卦象)。
这句话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它的本身,逻辑上就带有问题,研究天地阴阳,宇宙规律,怎么就不能用数术推算了呢?
经过长期思考,我对此有了另外一个看法,换个角度看看,岐伯对黄帝说的意思其实应该是“天地阴阳的变化太多了,用数术推算太费劲,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更简单直观的体系(象),你跟着学习就行了,不必再去重新推算。”这是歧伯,内经学派的霸气宣言,而这套体系,就是内经里研究天地阴阳的运气学。
好了,言归正传,天地阴阳太繁杂,不在经脉体系讨论的直接范围。可是啊,内经里相应的篇章,还有更劲爆的记述:“夫数之可数也,人中之阴阳也”,“阴阳之变,其在人者,数之可数也。”,“然其要一也。”
也就是说,岐伯认为,三阴三阳在人体的规律十分的简单,直观,对于黄帝同学这样的终极学霸来说,是“数之可数”的,推算一下,数一下就会了,很简单,和天地阴阳的繁杂不能比较。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即使黄帝是千古神人,但他能数之可数,随随便便就明白的内容,咋们普通的学渣,苦苦钻研数年总是有所得的吧?
可是为何,人之阴阳,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离合,定位序,开合枢等,却在内经伤寒以后,变成了千古争议呢?经过一两千年,无数大家,宗师的研究,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不能不提,《阴阳离合论篇》本身文字上的千古巨坑性质,可能也和中华民族古代人,在绘画,图像上,少了一点3D立体的想象力有关,所以当最初的原始图谱失传后,从文字反推就困难重重。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然其要一也”,歧伯说的这个“一”是什么呢?也就是阴阳离合规律,合则一气,分则衍生阴阳五行,三阴三阳,这里问的就是,三阴三阳离合的规律。
原文: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这段原文,是我过去苦恼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也是内经经脉体系最核心之处,请大家要千万千万重视之。
按地之气,五方五行分,南即火,即阳,圣人面南而立,就是指人有向阳之本能,阳气即人生命的根本要素之一。
可是呢,接下来的一句,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却有了争议,广明,太冲,究竟指的什么?不是说三阴三阳离合吗?为何多了两个出来?它们指的又是什么?
单独从名词上解释,广明可解为广大的光明,广大的阳气,至阳,极阳等,太冲可解为太冲脉,太冲穴(厥阴经),至阴,踵等,也有人从脏腑位置解,即前曰广明是心,后曰太冲为肾。
以上解法,貌似都有道理,可惜完全没用,因为它都解决不了一个核心问题,即广明太冲是什么,具体和十二经脉体系有什么关系,为何列在三阴三阳之前写出?
解决不了这个核心疑惑,整个体系就“活”不过来!就是牵强附会而已。
那我对于“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的领悟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十二经脉体系的前置条件,人体这个生命能量运转,最重要的前提,即天地人合一的关键。
广明,广大的阳,光明,可解为天。
太冲,可解为地。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又,《灵枢。本神篇》有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天地皆有德有气,有自然规律,也有能量运转,但人与天地合,主要就是受到天之德,地之气影响,内经十二经脉体系,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因为三阴三阳,即天之德,天之规律,地之五行,即地之气,地之能量运行。
而能够德流气薄,才能诞生我们人的生命,并维系之。而想了解人之阴阳,能量运转体系的经脉体系,若不能明白天之德,地之气的规律,综合来理解,自然百思不得其解,感觉矛盾重重。
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在人身上下分阴阳,上半身为阳(南),下半身为阴(北),所以前广明后太冲,实际在人,在经脉体系而言,应该理解为上为天,下为地。
在这里,我先要解释一下,我所理解的,太冲的定义,太冲脉为“十二正经之海”,人体经脉,运转正常,最后累积的精气,主要先累积于此上冲,形成新一轮的,更好的循环,而十二经脉之中,脉中所运行之气,主要为“营气”,营气是什么?内经里的定义,“营”就是“运”,五脏六腑之精气运行,就称为“营”气,而五脏为形脏,主要是五行之气,地之气成形,故太冲所聚,是为地之气精华。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就是常人与天地合一,最主要的具体联系方式。少阴是什么?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天人合一,皆维系于此。
大家有没有试过,在聚精会神,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做一件事,会忘了时间的流逝,高强度长时间的劳作后,也完全不觉得疲累?这就是激发了少阴之气,和天地交流的关系,内功修行的根基道理,也离不开这个。
因为精神的力量,心肾少阴之气,与天地交流,大大增强了人体的“续航能力”,十二正经,经脉体系的运转强弱,前提也在于此,广明,太冲,少阴,天地人气机交流顺畅,则三阴三阳运转的“原动力”强大,这就是“前置条件”,可说是天机所在。
所以临床上,病人的心态,和精神意志力,对疾病的影响巨大,我们经常可以听说,某某人得了绝症,医院宣布不治了,但病人本身求生意志强大,心态开朗,就违背医学常理的顽强活了很多年,甚至不药而愈的少数例子。
反之,现在的大部分人,其实精神意志,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常见的是,一被确诊出得了某某重病,无论本来身体状况如何,很多人会在极短时间内精气神一落千丈,乃至溃散去世……排除潜伏期损耗,过度医疗等问题,其实这里面,有很多人实际上都是被“吓死”的,而其基础原理,就在广明太冲少阴,天地人合一,是经脉体系前置的“原动力”道理。
心气一散,精神溃败,人自然是自绝于天地了。
当我领悟了此中道理,知道了少阴乃天地人维系关键的时候,也同时联想,明白了内经里很多的基础概念,包括两个联系紧密,同样有争议的基础概念,即“天癸”的定义,和“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含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一般注解都解为先天之精气,或者肾之精气影响生长发育,也有解作男女性能力,或者肾主骨(坚固为强),或者肾之精气强,人的精力强,灵巧等。
以上这些常见的注解,实际都有道理,但同样没有很好的解释“作强之官”和“伎巧出焉”的关系,也是争议所在。
如果从内经经脉体系,广明太冲少阴关系来看,不就很清楚明白了吗?足少阴为肾经,肾之先天精气和功能,也是天地人合一,人体正经运转强大与否的关键,所以是为作强之官。
而伎巧出焉,试问少阴担当了沟通天地德气的重任,人与天地相比,何其渺小,是不是需要至高无上的灵巧,身体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至于天癸,一般人都理解为女子月经,其实不完全对,因为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下,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难道男子天癸至,也会来月经?
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癸即阴水,癸配上个“天”,中医基础理论的争议,因此而来。
因为阳水即“水中真阳”,是收藏潜伏状态的阳气,等待时机重生生发,而阴水则是这个气收藏状态的整体,收藏的功能。
像庄子的《逍遥游》中,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鱼”,鱼就是指水中真阳,阳水,时机一到,累积充裕,这鱼是能鲲化为鹏,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
但作为“北冥”的“阴水”,癸呢?如何和天联系?
若是壬(阳水)配天,那是顺理成章,但癸(阴水)配天,就有问题了,所以历代中医,对天癸具体指什么,有很多争议。
我明白了阴阳离合论后,才知天癸具体所指,请看原文“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原文广明在前,太冲在后,除了位置,也可指时间前后,所以天地人合,阴阳相和,天地所授精气,经少阴渠道,从天而来的,名曰天癸。
而小孩秉承先天之气而生,乃稚阳之体,体内经脉体系,生命能量的运转,有部分关键,乃是运用先天带来的元精,不假外求,故不需要完全依靠天地人合来运转经脉,而女子二七(14),男子二八(16),身体长大,阴阳调和,先天带来的精气已经不够维持了,才要接引天癸补充维持。
当然,现在因为种种因素,小孩性早熟实在太常见了,根本达不到内经时代,二七,二八的发育规律,这将产生种种连锁影响。
我又因此联想到,修行人上境界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练到“脉住息停”,“斩赤龙,降白虎”的层次,是否又与此有关呢?毕竟十二正经,说到底还是凡人的生命能量运转,想要求解脱的修行人,不能将其停止逆转,又如何超脱?……当然,这也只是我一时的胡思乱想而已,这样的高人境界,距离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实在太遥远了。
至于“少阴之上,名曰太阳”,也涉及了很重要的生命根本,我会在后面章节详述这另外一方面的理论,下一篇,主要是定位三阴三阳,暂时放下。
文章来源链接:http://www.jianshu.com/p/6998d6ac5422
关注原作者,有更多专业中医文章,精彩分享。
看下面这个图吧: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大家都在搜
汇粉广场
流感-肺炎
2020庚子年
五运六气
未来趋势
#2020#
#新型冠状肺炎#
#气候与疾病#
人体阴阳脏腑能量循环图
子午流注标准图
十二经络灵兰秘藏图
足少阴胆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脏腑经络能量互为表里图,白云峰老师制作,
肺与大肠相表里,如下图:
肝与胆相表里,如下图:
脾与胃相表里,如下图:
肾与膀胱相表里,如下图: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如下图:
心与小肠相表里,如下图: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6:21:53
【宗师】易疯 2016/9/14 16:21:53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六经辨证与周易六爻的关系
标签: 六经辨证 伤寒论 周易与中医 医易同源 分类: 周易与中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阴阳的重要地位。仲景紧抓根本,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和《素问•天元纪大论篇》“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在《内经》基础上举一反三,抓住了三阴三阳气血不同的本质,提出六经辨证。这一学说由一阴一阳到三阴三阳是对阴阳量化的区别和对时间和空间不同层次的把握,也是由无形“玄虚”的阴阳到有形迹可查的“六经脉证”的转化。
1六经辨证是包括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针灸临床常用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1],殊不知六经辨证是既可以运用于外感病,又可以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是包括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六经病辨证是整体性框架,是大方向、大方针,而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是进一步深化的细节内容,使治疗更具可操作性。《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阴阳为纲,即用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总统于六经,首先解决病发于阴还是病发于阳,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势之进退,而判明表里、寒热、虚实,体现了八纲辨证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它把八纲落实到脏腑经络上,使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结合起来,尤其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从而使辨证言之有物,不是空中楼阁。辨证掌握了六经就有了范围,有了规矩准绳,处于核心地位,但必须靠其他辨证方法的综合进行才能完成和体现[2]。六经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因地、因时、因人而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但病因、病性、病位、病时、病势正邪盛衰等因素,自始至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六经病辨证实质上是立在阴阳根基之上对疾病病机的综合性认识,它包括了机体正气的盛衰、内外邪气的强弱,机体的反应程度、病情转归趋势及体现的各种症状表象的综合。
2六经辨证在针灸临床的运用
《伤寒论》中就已有关于针灸疗法的记载,这说明张仲景已经在用六经指导针灸治疗。近代名医承淡安、孙震寰、高立山等都是六经指导针灸的名家,现将诸家经验及笔者观点总结如下。
2.1六经辩证指导选穴太阳表示巨阳,阳气的量大,是人体的表层。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外邪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营守,表气虚则营卫伤。从时间上来讲,太阳表示邪气刚刚侵入人体,人体阳气未伤,属于正邪斗争初期,从空间上讲,皮肤腠理开阖不利,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4]。针灸辨证以解表散郁,调和营卫为原则。由于太阳之敷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元阳,卫阳被郁常易化热故主要选穴为百会、大椎、大杼、风府、风门、申脉、后溪等。阳明表示阳气中最盛的阶段,时间上是正气与邪气斗争最剧烈的极期阶段,机体脏腑功能表现为亢进的状态,空间上进入胃腑较深的层次,病人表现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脉洪大等阳热亢盛邪热弥漫的症状,以致腑气不通而见痞、满、燥、实、坚的里实热证。因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为多血多气之经,故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天枢、复溜、大椎、大肠俞等。少阳主半表半里,外则从太阳之开,内则从阳明之阖,从而起到枢机的作用。少阳,即小阳,表示阳气量少,人体阳气已受到一定的损伤,从时间上是邪气从表入里,即将进入阴经脏腑的阶段,空间上属于半表半里相当于三焦,表现在肌表,正气胜则热,邪气胜则寒,故往来寒热或寒热错杂。表现在内脏,少阳枢机不利,则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欲呕,头晕目眩,心烦等。选穴以解表清里、和解少阳为原则,取手足少阳经穴足临泣、外关配大椎、风池、期门、太冲等。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病入三阴,以虚寒病变为主,太阴病变主要表现为足太阴脾的虚寒,治疗以温中扶阳,运化寒湿为正治,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病至少阴累及元阴元阳,真气受损机体抗病能力大为减弱,以阳虚的寒化证为主,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治则以扶阳、育阴、阴阳兼治,取穴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太溪、神门、三阴交等。厥阴是六经病症最后阶段,厥,有极的意思,厥阴,则阴寒盛极。但物极必反,也就是阴尽而阳升,寒极则生热,而是否能够转化取决于人体阳气机能的盛衰。治则以疏调气血、泻热降逆、柔肝和胃为主,取穴太冲、合谷、内关、大陵、巨阙、足三里、中脘等[4]。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故在调节六经阴阳气化中任督二脉及其上的经穴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诸多急症、重症的治疗中。
2.2六经指导下针灸补泻方法运用《灵枢•根结》曰“故曰用针之要,在于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气血为人一身最大之阴阳,而在六经学说指导下的针灸疗法是对气血调节的最捷方法。根据六经病证特点而施以不同针灸补泻,太阳病针以泻法,泻阳经之热,必要时据“血汗同源”采用针刺放血。阳明病阳实为主,单针不灸,多以泻法。少阳邪正结存,宜补泻兼施和解为主。太阴病以太阴虚寒为主,当温之,故多用灸法补法。少阴病,少阴寒化则重灸,少阴热化则清补兼施或少针多灸。厥阴既可受纳阴气,又能转输阳气,处在阴尽阳生的转化阶段进退于阴寒之间,根据厥热胜负或针或灸补大于泻。三阳证多属表热实证,故多针多泻;三阴证多属里寒虚证,宜多灸少针。掌握了提纲证的针灸辨治,就能知常达变,执简驭繁,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2.3六经辨证的层次结构与针具的选择及针刺的深浅《灵枢•官针》曰:“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宜”。这说明针具选择对疾病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九针的制作完全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而定,如病在皮肤浅表而游走不定的,当取用�针;病在浅层肌肉与肌腱之间的,当用员针推摩;病在经络当用三棱针放血;病在经脉虚证当用提针;病属脓疡用铍针;病在深部当用长针;病水肿关节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素问•刺要论篇》曰:“黄帝问曰:愿闻刺要,歧伯对曰: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可见,针具的选择与针刺深浅问题在《内经》中的地位是重要的。而六经学说则是一座桥梁,它的重要性就在于阴阳气化功能层次结构划分,由阳→阴,由表→里,由浅→深,由外→内。根据六经病证结合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则病位显露无疑。王洪图[6]关于《素问•阴阳别论篇》“开、阖、枢”的论述认为“开、阖、枢”是对人体经脉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在阳经方面,太阳主开,阳明经主阖,少阳经主枢。在阴经中,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阖,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指经脉相对于浅表的部位,与外界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阖”是指经脉相对于人体内部的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是指处于表里之间,具有转枢经脉气机的作用。故根据六经确定病位深浅,从而确定针刺深度或针灸疗法的作用深度,以及针具选择运用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粗守形,上守神”,只有掌握六经辨证才能辨别阴阳气血的盛衰,才能了解客居在人体的邪气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避免盲目思辨,不知主次。只有明晰六经各个层次的阴阳气机变化,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从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或择针具或择艾灸,疗效才显著。
参考文献
[1]徐恒泽.针灸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7.
[2]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
[3]梁化龙,田瑞曼.《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18(105):9.
[4]李洪娟.构建六经辨证教学图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2).65.
[5]黄皖生,梁羽,李春蓉.六经辨证指导针灸临床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4):681.
[6]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
文献名称:《周易》对六经辨证的影响 (2015-09-18 12:26:09)转载▼
标签: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周易与中医 医易同源 分类: 周易与中医
前言:《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诚如《周易·系辞传》所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几乎遍及各个领域,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活水源头和“百经之首”。从战国末期至汉代,易学的传播与汉易象数学的兴起,使正在形成体系的中医学受到莫大裨益。张仲景“六经传变”的病理学和“六经辨证”的诊断学,就与《周易》的影响息息相关。1外感热病六经传变与泰、否二卦近代经方大家恽铁樵在其《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中提到:“伤寒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仅是一种辨证方法,而是蕴涵了邪正阴阳、表里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大量研究表明,《周易》是中医学的理论源泉,阴阳五行学说是医易会通的最基本原理。有学者在对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及影响作了分析后认为,《周易》已有三阴三阳的思想,《内经》首次将它移植于医学[2]
中医: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真正含义
首先,脏腑分阴阳你肯定知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里加一个心包,属于心的附属,属于脏,属于还是阴
这么很容易知道手足三阳经是六腑,手足三阴经是五脏+心包
确定之后,阴阳还有具体的分析,先说三阳经,顾名思义是阳气运行的通道,而三阴经则是阴气运行的通道。可以打比方,就好比动脉血和静脉血运行,是有专门的动脉和静脉的。
而中医上的三阳和三阴则又可以细分。
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肺,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自然阳气盛,阴气盛,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
如果想问为什么命名阳明,太阳,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就像为什么心叫心,只是一个造词。
其实是有意义,有含义的,这个要涉及到中国文化,汉字造字的体系,根源问题了
为什么:太阳配寒水,太阴配湿土,阳明配燥金,厥阴配风木,少阳配相火,少阴配君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火),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暑),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链接
体内有燥热,湿浊无法排出。
今天看了六经病欲解图,注意看时辰:丑、卯、巳、未、酉、亥,所对应的脏腑五行属性,配六经属性,就会恍然大悟,一目了然。
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下)
在定位三阴三阳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开合枢的争议,这个一两千年来,被中医界反复研究剖析,但却越搞越头大,没有最终结论的概念。
在这个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不可能凭空出现一个争议性的话题,而没有起因。
三阴三阳定位,和开合枢的问题,我觉得最早,应该源自于原始图谱的失传,因为这实在太基础了,太直观了(配合图谱学习的话)(也就六个东西,排排次序,能有多难?),所以内经时代,仲景时代的前辈,也没想过后世会争议至此,乃至圣道蒙尘。
这是中医界的千古奇冤。
为什么说“冤”呢?因为即使原始图谱失传了,内经里,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给出了结论,“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在我看来,就是对人之三阴三阳的总结结论。
它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议,哪怕一个不懂中医的普通人,直白的理解这句,可能也接近了真相?但,衰就衰在,内经体系是个半封闭的理论体系,而中医这个职业啊,更是个想得太多,思虑太多的职业。
当学了第一步,再研究深入一些,咦?三阴三阳开合枢,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这里的三阴三阳定位,又前又后又上又下又开又合的,完全一点也对不上,不知所云啊!(大家可以拿张纸画画看,比划比划此篇内容,看能不能对上?)
医学的理论体系,本来就该是严谨的,解释不了的理论,自然没法大规模投入使用。
解释不了阴阳离合论,定位不了三阴三阳,开合枢的理论,就不能用了,就认为错了,内经里相关的配套理论体系,后世解释不了的,要改,改不了的,干脆放弃,不提了。
这真心是冤,恐怕传下内经的古医家圣人,看到我们后人将简单的结论如此折腾,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可是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阴阳离合论》的文字上,本身就是个大坑,巨坑,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后人不肖啊!
那关于“开合枢”有关的理论,内经里还有没有呢?有,分别是在《灵枢。根结第五》
可以看出,根结篇的内容比较丰富,这方面阐述了三阴三阳的根,结位置,开合枢,和开折,合折,枢折的后果,明显可以看出,《灵枢。根结第五》,说的开合枢,是结合了位置定位和人体功能来说的。
还有《素问。阴阳类论第七十九》,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开合枢字眼,但对三阴三阳的定义明显相关。
又曰:
这是素问的最后面篇章,第七十九篇,答疑解惑的老师换成黄帝了(翻身了,呵呵)。和前面素问第六,灵枢第五不同,明显看出,这里是以人体功能,脉象分类三阴三阳,和前面开合枢遥相呼应,但不能完全套用。
好了,内经里对开合枢的记载,大致就这几篇,可以看出,开合枢和三阴三阳这方面的记述,是既有论述人体功能,也有定位的,而从《阴阳离合论》的行文结构来看,主要是定位,总纲式描述,不论功能细节。
可是历代医家,由于在定位上出现了疑问,解释不了开合枢,所以许多人就开始逃避了,常见的说辞,一是说开合枢单纯是以功能来说,说定位是错误的。二是彻底否定开合枢的合理性,认为是内经里错误的记载,一家之言。三也有认为阴阳不能清楚明白的截然分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解释不明白才是正常的。(和稀泥了)
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从上面内经原文,和《阴阳离合论》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开合枢,三阴三阳,是既有功能上的阐述,阴阳气血多少的对比,也有实实在在的位置定位,而且是于不同的篇章分开阐述,都是不可偏废的。
开合枢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影响很大(当然反对者也不少),可惜却是歪楼的理解,这里不得不说两本重要的书,第一本那就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后世分出的《伤寒论》。
而第二本则是隋末唐初人,杨上素所作《黄帝内经太素》。这是目前认为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比唐人王冰编辑注解的内经还早一些,可惜改动也比较多,非最佳版本。
从伤寒论里的内容来看,仲景是得了内经学派的真传的,极有可能掌握了内经里珍贵的各种原始图谱,伤寒论里对三阴三阳的定义虽然有细节不同,但大体和《阴阳离合论》是完全相通的。
但后世对伤寒论六经的理解,却出了问题。
图
如图所示,这是目前对伤寒六经的主流理解,定位模型,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少阳半表半里,对三阳定位的理解,临床用之疗效最好的,其实也以三阳经方为主,这方面问题不大。
但到了三阴定位,各种问题就来了,在这个主流定位,开合枢的概念中,三阴三阳是分为内外六层的,三阳在表,三阴在里面,就像是内外两重门户,而太阳是对外的“开”门,太阴是里面门户,阴阳之间的“开”门,人的气以外面的最强,越里面的气血越弱,在这个内外六层的理论中,病入三阴为虚症,恢复起来麻烦。(和三阳病比较。)
六经内外六层概念,矛盾重重,争议很大。
首先,内外六层的概念,一点也不符合人体实际,无论从解剖上,还是经脉走向,腧穴上,或者是用于针灸推拿,内外六层的说法都结合不上实际,更像是一种想象的抽象概念。
定位不行,那大家就认为,内外六层的结构,只适用于讲述功能阴阳变化,只用来指导经方用药?但实际上呢?内外六层理论,一涉及三阴就开始不靠谱,而且仔细思考的话,即使是功能方面,也完全违背了内经伤寒的内容。
内外六层的结构问题太多,我在这里仅举两例:
一,太阴主水湿运转,持内外六层结构的看法是,太阴脾主脏腑水湿,六腑消化水液,是行于内,故在三阳之内,为内门户之“开”。那,我想请问,足太阴为脾经,手太阴为肺经,中医基础有言:“肺主皮毛”,请问,太阴肺经为何在“内门户”中呢?
二,按照内外六层结构的理论,越靠里面的气血越虚,越难补充恢复,所以最内层的三阴病越是危险麻烦,而以厥阴为最,你看,都逼到最里层了,退无可退了,能不严重么?
但临床所见,厥阴病(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却非是绝症,反而是能拖延许久的慢性病,如果算上潜伏期漫长的特点,那病程更长了。而且即使是伤寒论内,大家可看厥阴病条文。
这真的是被逼到绝路,最内层,最后战场的形容吗?
再看少阴病条文:
大家请注意,在用汤方之前的论述,厥阴病篇无一“死”字,反而少阴病篇用经方前,连串的用上了“不治”,“死”等字(指危急,难治),至于用药后出现“死”,各篇均有,不足为奇,就和我们现在吃错西药,过度医疗一样,即使原本是个感冒的小病,也有几率被搞成不可收拾的问题一个道理。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功能病机上来说,少阴病比较厥阴病,更绝更“死”,那六经内外六层的结构,厥阴为最里的定位,又如何成立呢?
内外六层的结构明显有问题,所以研究伤寒的同行,就转脑筋了,将阴阳分开,内外门户分开表达,换成这样行不行?
可惜还是有同样的问题,“太阳为开(表),阳明为合(里),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没问题,三阳无论从定位还是功能,临床指导用方,都完美。但对上“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阴时,就无论如何都凑不上,解释不通了。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将三阴三阳“开合枢”,分为内外门户,就是错误的开始!
而内外门户的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是隋末唐初人氏,杨上素编著的《黄帝内经太素》。
在历史上,内经的流传也是波折重重,目前我们所看的《黄帝内经》素问经典版本,是唐朝道家高人王冰编注整理的,但在王冰之前,还有《太素》,虽然内文结构有所改动,注解问题较多,但《太素》无疑就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内经最早版本,所以杨上素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太大了。
要说杨上素的医学水平,这没得说,唐宋以前,有信心写书,立言立道的,学术上都是猛人,乱写乱扯刷名气的风气,是从明清才泛滥起来的。
可是编辑注解医书,尤其还是内经这样的经典,医学水平并不是唯一所需的素质,严谨的学术态度,文字编辑的才能也是关键,杨上素在严谨程度上,比较之后的王冰,那是差了太多太多了(当然医学水平也有差距),以“开合枢”的问题为例子,太素和王冰注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王冰注本对这方面,那是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可是杨上素却为后世挖下了一个大坑。
要说这老杨啊,他自己看《阴阳离合论》中的原文,估计也是看得百思不得其解,烧脑烧久了,后来脑洞大开,就想出了一个“外三阳,内三阴”,内外两道门户的概念出来,写的书章节标题,也不叫阴阳离合了,《太素》里此篇改名为《阴阳合》。
老杨也还算是明白人,知道按照“开,合,枢”的字义,内外门户的理论,无论如何也是解释不通的,在唐初那会,中医界的高手还是比较多的,至少“药王”孙思邈还在呢!为了不被大家喷死,为了让内外门户的理论变得合理起来,老杨就偷偷改了一个字,将“开”改为“关”,还特地写了一段文字解释这么做的理由。
可是这没卵用啊!其它流传的内经各版本都是“开合枢”,就你老杨写的太素变成了“关合枢”,说不是你老杨动的手脚,谁信?
所以在《太素》内外门户的理论里,是“太阳为关”,“太阴为关”。(关有门户玄关之意思)
老杨还算有点节操,可是他的脑洞这一开啊,就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挖下的巨坑误导了多少中医人,后世中医更不严谨,没有看到老杨改“开”为“关”的底气不足。大家围观一看,咦?内外门户的理论,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就直接拿来用了,内外门户,配“开合枢”,再配伤寒六经,OK,很PERFECT是不是?内经“开合枢”,三阴三阳定位问题,就开始彻底乱套了。
好了,回来说《阴阳离合论篇》,我在前文,说《阴阳离合论》文字上是千古巨坑性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前文说过,在汉代之前,纸张还未制出,记载文字是很麻烦,成本很高的事情,所以内经的记述是需要压缩文字,以最少的字数,纳入更多的信息量,这压啊压的,习惯成自然,竟然压出了大坑,习惯性的精简文字,竟然完全没写上理论描述前提角度,前置条件!
近几年,医学界有句话在网上很流行:“抛开剂量说毒性,就是在耍流氓。”这放在中医理论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说:“没有前置条件说理论,就是在忽悠人。”
而《阴阳离合论》就是习惯性精简压缩文字,压过头了!没有提前置条件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古文,文言文不很多都这样吗?
老天,请恕本人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目前还没见过比《阴阳离合论篇》更坑的,请看原文。
请注意,在以上这短短的半篇文字里,关于三阴三阳离合,定位序,开合枢的半篇里,足足需要七个前提前置,才能完全解读,定位形成基本体系!而且这七个前置不但原文中全部忽略不提,需要钻研内经其它基础篇章,以经解经才能了解,而且有一半都像隐藏谜题,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说它千古巨坑,绝无夸张!
在上一章节里(中),我已经详述了其中第一个最关键前置,解了一小段,那就是关于广明,太冲,少阴的关系,天地人合一,是三阴三阳经脉体系运转的前提,还没说的,是广明和太阴的关系,这我在后面会尝试阐述。
也带过了第二个前置,也就是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在《灵枢。根结篇》里,三阴三阳都有详述根,结所在。
但在《阴阳离合论篇》里,其它五经只有“根起于何处”,而只有太阳有“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仅太阳有结,这不是偶然,而是隐含着关键深意,但这里面涉及人气阳气运转的道理,篇幅比较大,我将在后面详述相关理论时解说,本章先说三阴三阳定位,暂时略过。
第三个前置,和本篇名《阴阳离合论》有关,“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这也是一个关键信息,关键在何处?即阴阳能离能合,在本篇里,离则分成三阴三阳,合则变成一阴一阳。
也就是说,三阴三阳运转的结构,必须在某个角度,能阴阳分离,也能重新合三为一,正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阴阳结构,要是三阴三阳运转的方向和结构零零碎碎,不能三阴三阳分别合一,那是绝对不符合《阴阳离合论》的阐述的。
第四个前置,原文有提及,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三阴三阳的运转,推动的力量,是以阳经阳气推动,但其结构的定位,却是以阴经为主定位。
为什么如此?内经里有具体定义,阴为之主,是以气行前后来论,前文说过,行于十二正经的主要为“营气”,而“营”就是五脏六腑之气所“运”行。而以前后论,是三阴之气先至脏腑,而三阳之气再至,所以三阴三阳定位,是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而这个前置的潜藏概念,则是三阴三阳经脉,是以上下运转,有阴阳对接关系,形成循环。(此概念后世大家都知道,但不得不提一下)
大家请看,若高举双手,手心向前,则三阴之气都是上冲,而三阳之气都是下降
若细分一层,则是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由此形成完整循环。
要具体定位三阴三阳,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阴阳基础概念,就是阳进阴退的概念,阳是进的,按数字来说就是123456,而阴退呢,却是654321,请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阴阳同进退。
所以在气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是同一个直线,或者同一个方向循环,但在阴面阳面的不同,其实直线方向已经是有阳进阴退之不同。
第五个前提其实和第四个前提密不可分,就是《阴阳离合论》中,三阳是以三阴来定位,需要阴阳结合来看。即上下,前后,表里。
不好意思,这个图弄错了,前为阴,后为阳才对,迟点换上。图
上下分阴阳,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腹以上以下分界,一是以胸腹分,本图为胸腹上下分。
再结合“开合枢”的深度概念,开偏向表,合在里,枢在半表半里,中间。
请不要说开合枢只是论功能无关定位,因为在《阴阳离合论》里,开合枢明显就是定位总结之用,何曾有一丝半毫在说功能分析?
也不要理解为内外六层结构,《阴阳离合论》定位三阴三阳,就是以上下,表里,前后定位,内外六层如何形成立体结构?
好了,先简单定位。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以阴阳结合定位,以上下分。
上为阳,下为阴,阳进阴退。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以阴阳结合定位,以前后分。
这里的阴阳,却不是我们身前为前,而是应该从人体阴阳来看,阳进而阴退,所以太阴之前,以阴阳分,阳明在身中,太阴在身前。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我对阳明脉的理解,在现在的经络图中,阳明经腧穴都在胸腹身前,但按我的理解,这只是体表的取穴位置,并不是经脉真正所在,若不解决这里的阴阳问题,是不可能正确定位三阴三阳经脉的。
在三阳来说,太阳阳气最大为三阳,阳明为二阳,但请注意,这是以阳气多少来论,若以阴阳结合,气血结合来论,阳明为全身最大的脉。
差异比例大概有多大呢?在《灵枢。经水》里说,足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脉最大,血多气盛。
刺足阳明深六分,留十呼。
刺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最悲催的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这不是单纯的,六分,五分,一分比例,大家可以以一个立体的管子,或者立体的杯子,里面装水多少来想象,这比例是很悬殊的。
而且这里的针刺,指的主要是取脚上腧穴,经气行到躯干部位,这按比例差异只会更大。
在内经里,阳明脉是气血最多的脉,比太阳经还多,但按现在的经脉图,腧穴图来看,却完全体现不出这点,足太阳经几乎遍布整个背部和腿脚后方,而足阳明孤零零的在前面,脉一点也不“大”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只是体表相关腧穴,并非经脉具体位置,少了个深浅大小的概念。
在内经的开合枢理论中,太阳为开,阳明为合,伤寒六经理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这都是对的。关键是,阳明这个合,这个里,具体在哪里?就在前后分阴阳,靠近这个阴阳的分界线上,就是为“里”,大家千万不能从现在的经络腧穴图角度,从体表平面看上去来理解。
而作为“二阳”的阳明,实际气血却是全身最多最大的经脉,比“三阳”太阳还大,那在身体这个靠中线的地方,如何体现呢?我认为啊,阳明脉这个“巨无霸”,必然是有一部分“跨线”现象,跨过了阴阳分界线,脉体的一部分,跑到前面阴面去了,所以才能以二阳,称最大。
所以阳明经的经络腧穴,在身前胸腹取,就是这个道理,实际阳明经脉呢,在很深的地方,在靠近人体前后中线的地方。
相比起来,同样是“合”,在附近区域的厥阴脉,在体积与气血多少上来说,和阳明脉可说完全不成比例,简直就是巨无霸和瘦竹竿的区别,可怜得很。
好了,下一个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以厥阴结合定位,以表里分。
表为阳,里为阴,深浅有别。
第六个前置呢,就是三阴定位,《阴阳离合论》里,三阴以彼此定位,不以阴阳分,这单纯的阴面定位,看的角度呢,却和阴阳结合定位不同,是要换成平面角度来看。
先看上面两个变化图。
因为是单纯的阴面定位,我们看三阴的角度,可以是从体表看上去,三阴并行铺开成平面,三阴经的排列规律就是这样的。“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为什么不直接说第一个是少阴,第二个是太阴,第三个是厥阴呢?因为在全身的运转变化中,太阴厥阴会出现变化,大家可以拿着经络图慢慢对比,看全身任何一处的三阴并行规律,是不是符合“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可是单是这样,还是不够的,不能看清三阴的立体结构,三阴之间也有开合枢,也有深浅不同,需要结合起来,更精确的定位。
结合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剖面图来看,就变成这样了。
从这个剖切面的角度看,大家是不是对开,合,枢的定位,还有三阴的离合有较为直观明显的了解了?分则为三阴,若脉象融洽,阴经没有明显的脉象差异,这三经之间的联系,从这个剖面角度,也可看成一气柱,即合则为一阴。
那从整体看如何?说接下来的第七个前置,进行阴阳结合整体定位前,我需要再说两个基础认识。即关于“五腧穴”的理论,和脉度的概念。
脉度,是以什么来定的呢?内经里有明确的定义,脉度以骨度定,因为经脉,经络的运转,在运行到全身各关节处时,会有一定变化,扭曲的现象,我们的关节是能某程度活动扭动的啊,气行自然也要跟着有所调节,而且我们的身体结构,有深有浅,有厚有薄,按中医皮肉脉筋骨的基本深浅结构分,其实处于中间的经脉,某些时候和肉的层次密不可分,有些时候,又和筋的层次联系紧密,甚至不同的人之间,肥瘦高矮,健壮虚弱,某些疾病的影响,都会影响经络的具体结构,不可一概而论。
既然经脉和筋,经脉和肉,经常会出现紧密结合,难以清晰分开,那经脉的具体度量标准,该怎么办呢?
内经里给出了答案,即脉度以骨度定,我们的身体,最坚固,最稳定的结构,就是骨,除了躯干胸腹之外,经脉位于骨头之外运行,这就算是“铁标准”。
但躯干胸腹例外,我前面说过,经脉中所行“营气”,即五脏六腑之精气运行,所以当到了脏腑所处的胸腹区域,经脉则不再遵从“脉度以骨度定”的规律。
脉度以骨度定的概念,又引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即本腧的定义,因为我们全身的筋骨皮肉,是阔数,深浅,高下不一的,在躯干,腰臀,大腿,大手臂之类的部分,骨头外的空间宽阔,让经脉这“气之大经隧”的存在,有足够的空间隐于内部深处运行(体表不可见),但到了四肢末端,手脚掌背,手指脚趾时,这骨外的空间就很少了,大家摸摸自己的手指脚趾,骨头外的皮肉,就剩下那么一点点,经脉经气运行至此,还怎么隐藏呢?
所以啊,到了手肘至手指,膝下至脚趾的部分,内经里就多了一个“本腧”的概念,腧即输,输送,脉气转输之意,后世总结为“五腧穴”的概念,即 “井、荥、输、经、合”。
所出为井,十二经井穴分布在手指脚趾,经气一路上行,一路增强,到分布于手肘,膝盖区域的合穴,所入为合,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指经气合入脏腑。
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阳经再加一原穴,所过为原。请看图表。
后世总结的五腧穴概念,有没有道理呢?大体无错,但具体的原理理解上,要结合内经概念理解,现在很多人都断章取义,认为经络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往身体方向走,其实不应该如此解释。
内经里的概念是什么呢?即经脉之气,最大的部分,是五脏六腑之精气,水谷精微,呼吸之气等等运行,整体而言,“大本营”在躯干胸腹,五脏六腑这里。但当气从躯干广阔的“气之大经隧”运行到四肢末端时,这个经脉所在的骨外空间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窄,到了手指脚趾末端,井穴这里,小到了极限,经脉就和体表腧穴直接接触了,受气之道短,这所出为井啊,就是这么个意思,道路太窄,避无可避了,出来冒头一下了,而到了合穴,手肘膝盖这部分以上,空间道路又大了,这里的经脉,又藏入深处,“气之大经隧”,体表不可见了。
本即脏腑,腧在四肢末端,即《灵枢。本腧》之大致意思。
而从 “井、荥、输、经、合”这个路线上,都是这个道理,经气走到了这里,和体表腧穴的受气之道短,是在体表可以接触到部分的,尤其是手,手之阴阳,受气之道最近(骨外空间,脉度),而且接近肺经,其气迅疾,按《灵枢。经水》的说法,手经无论三阴三阳,针刺均最深不超过二分,留针不超过一个呼吸,这和足经,足部五腧穴,还有相当操作空间和差异对比又有不同。
当然,这么狭窄的道路,不可能所有的气血都过来跑一趟,四肢末端的气血运行,肯定是不及躯干多的。
可是大家别小看这四肢末端运行的一部分气血,一来这是体表能接触到的,我们最容易施加影响的部分,二来,就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对这一截经脉腧穴施加影响,加速或者减速,自然也会带来连锁效应,影响全身同一经脉,十二正经的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也是针灸最常用的穴位。
关于本腧的详细内容,和一些与后世不同的概念(如手少阴经独无腧),我以后会再提及,一些后世的争议,其实在内经的完整经脉体系概念下,都不是问题,让我们回到《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定位,开合枢。
为什么我要在上面长篇大论的说这么一堆基础概念?因为解《阴阳离合论》的第七个定位前置,就和以上概念直接相关,在《阴阳离合论》里三阴三阳都有列出“根起于何处”,都是足经的腧穴井穴,很显然阴阳离合论,取的是足部,脚趾脚掌区域作为定位根基之一。
而另外一个隐藏的意思,是三阴三阳,从这么狭窄的部分上行,一路到小腿,大腿,躯干一路增强,空间变大,虽然有变化,但大体阴阳分布规律,是有相通之处的。
大家请看脚趾脚掌的井穴,根起之处,我们从正确的角度来看是关键。
结合井穴的分布,和“开合枢”表,里,半表半里的深浅定位,肌肉多少丰厚度的不同来看,大家是否略有所悟呢?
请注意,原文里有一句“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如何找到这个“中”区分阴阳分界线,是理解经脉很重要的一环,而其中不离骨度的概念,骨头的配合定位。
脚趾脚掌这里看不清? 看不清不要紧,我们从小腿的横剖面来看,会更清楚。
从剖切面角度看,结合三阴三阳定位,和“开合枢”深浅定位,再区分阴阳分界线,是最关键。
阴阳分界,和“骨度”骨头有密切关系,腿脚这里的形态比较特殊,分界线是斜线,即前方和内侧为阴面,后方和外侧为阳面,所以阴阳斜行分割。
大家看看这图,这时候,是不是对阴阳离合,三阴三阳为何能合成一阴一阳,有点了解了?
再看看躯干横剖切面,这是以肚脐位置为剖切面,由于腹部没有骨头,阴阳分界线,能从比较均匀的前后位置分。
左右,合则有两阴,两阳,分则为两个三阴三阳。
大家好好琢磨体会以上两图,我想图示至此,关于三阴三阳定位,应该比较直观了吧?
最后再总结一图
这是从侧面看,排除六经具体腧穴和走向细节,只以大体分,即从前到后,六经排序依次为太阳经(开),少阳经(枢),阳明经(合)(中线身后为阳面),(中线身前为阴面),厥阴经(合),少阴经(枢),太阴经(开)。
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
为何《阴阳离合论》开头,黄帝会有“三阴三阳不合阴阳”的疑问?这就是了,一眼看上去,确实完全不应阴阳,但经过本篇的讲解,剖切图展示,大家应该也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吧?三阴三阳之离合,实际还是阴阳变化而已。
这个三阴三阳排序,比现在中医界常用的内外六层模型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第一,它紧密结合了经脉体系,是能结合实际定位的,用于具体治疗,针灸推拿等等。
第二,即使是按内经伤寒,人体功能,病机上的分析,诊断,运用来说,也解决了目前相关的大部分基础争议。
例如,同为“开”在表,太阳和太阴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处理水湿的功能等,不同之处是阴阳性质不同。
同为“枢”,少阴和少阳的功能也是如此,例如内经里说,少阳枢折,会有筋骨摇动无力的问题,而少阴病也有类似筋骨问题,少阳手抖大家都知道道理,但伤寒论里,也有少阴手抖的症状,原理上大家都解释得不太好,结合六经在人体的具体定位序,这一切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同为“合”,厥阴病阳明病的症状,同时出现也是常见的,如中风,按中医理论,大部分是厥阴风木为患,但很多病人病人,往往会在极短时间内,全身萎缩,骨瘦如柴,为何影响阳明如此迅猛,一般的中医理论也是语焉不详(单纯按五行分,说木克土,有点勉强,而且手足阳明为土,金,木克土,金却克木),结合这六经定位,两者既同为“合”,又位置靠近,为隔壁邻居,互相受到影响自然最为迅猛。(阳明还排在厥阴,少阳的中间)
在这个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中,有三种规律影响最直接:
一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一阴一阳相表里,经络上下循环。
即: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
二是阴阳同位置,功能上有相通。
即:
太阳与太阴均为开,为表。
少阳与少阴均为枢,少阳半表半里,少阴为里。
阳明与厥阴均为合,阳明为里,厥阴为至绝(三阴为最里)
(PS:少阴和厥阴,在内经中记述有不同,少阴为里,厥阴为至绝,虽然位置定位上,厥阴肯定比少阴更里,但其中多有琢磨玩味之处。)
三是阴阳之间,位置靠近的,自然容易互相影响。
按以下排列:
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
如:
太阳和少阳
阳明和厥阴,少阳
少阴和太阴
………………
等等靠近的经脉,自然容易互相受到影响。
(对于老婆手画的草图还是有怨念,不太好看,但我朋友最近忙,电脑图进度很慢………大家将就吧,以后做好再换了。)
(好了,三阴三样的基本定位序和开合枢,终于写出来了,后面我将再写关于经脉体系的方方面面,如宗气,营气,卫气规律等,这里面,有部分是现在中医基础理论也经常说的基础,但也有部分,因为历代对三阴三阳的定位疑难,被后世忽略,弃用,修改了。
三阴三阳定位只是第一步,内经经脉体系,是个很大的概念,涉及生命根本。
我将尽量还原内经基础的本来面貌,探索更多的奥秘。)
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上)
想要研究内经经脉体系的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基本问题,经脉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内经里定义经脉是“气之大经隧”,“不可见”的系统。
那这位于人体深处的能量通道,和气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是类似高速公路,地铁隧道,非得先大动工程,建好了选个良辰吉日,才能通车?
还是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呢?
到底是先有经脉?还是先有气?
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涉及中医理论,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认识。
目前,受到西医,科学观物质论数十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人的观念,都偏向认为,经脉是实体存在的,先有路,气才能走。
但基于对内经理论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后者,先有气运行,然后才形成路。
物质上的结构,无论是神经,血管,肌肉,皮肤,筋膜,脏腑等等,缝隙处都可以是气运行经过的路线,人死之后,没有了生命能量运转的作用,解剖的,只是个死物,自然找不到经脉存在的决定性证据了。
所以在临床上,不同的病人,根据高矮胖瘦,体质,男女老幼不同,其经络和穴位的具体位置也有一些差异,本人因为传承了最传统的中医内科推拿手法,有“循经揣穴”的功夫,所以对这些现象,一直以来都有较多体会。
根据我的观察,三阴三阳,经气的运行,有着一定的规律,方向,但除了一部分根本的穴位,关口,气门等较为固定外,大部分时候,经气的运转和位置细节,并非完全死板不动的,因应不同的病情,体内的堵塞位置不同,甚至曾经过手术切断后的部分恢复不佳,有些人会出现“火走异径”,经络路线扭曲等等现象,所以,我由此得出结论,要研究经脉,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气”和“阴阳”。
而在中医理论里,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是个大难题,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争议千年(这也是本系列,千古之谜的标题由来),就连目前内经现存最早的注本,隋唐时杨上善注解的《黄帝内经太素》,甚至被后世列为中医四大经典的《难经》,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和开合枢的认识,又实在太关键,太基础了,它的地位,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就和数学的加减乘除差不多,搞数学的专业人士,难道能对外人承认,他连加减乘除都还搞不懂,同行之间还在争议不休吗?不可能吧?
所以三阴三阳这个问题啊,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无数中医人,可是却是个不能对外人说的秘密。
因为若告诉病人,我们连加减乘除……哦,不,是连三阴三阳的排列,顺序,定位都还没搞清楚,普通人会怎么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我们中医还要不要混了?
别以为我在胡说八道,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对于这个基础课题,至少能找到十来个不同版本的解说,争议很大,而且没有一个理想的,从原理上能有说服力的答案。
可是为什么,中医在这么关键的基础理论上出了问题,还能顽强的生存几千年呢?这有多方面因素。
第一,我在前面文章就说过了,中医和内经,是个极度早熟的体系,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在三阴三阳定位序出现争议前,早已经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体系,著作,至少现在还流传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后人即使跳过了这里的基础争议,钻研其它篇幅,临床上也能得到很高的成就。
第二,是后世历代中医高人,也作出了很多的尝试和总结,创新,几百年上千年经验总结,临床用之有效的方剂,手法,针法,新的理论等等,淡化了内经体系,基础理论的争议问题。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中医理论虽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在基础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最高深的学术上却没有缺漏,研究天地之阴阳,五运六气,造诣能合于人之阴阳的高人,是能够从中医理论上贯通这些疑惑的,只是从天地阴阳,合人之阴阳,绕了一圈,同时这方面学术也实在过于高深艰涩了,高人难以对普通人解释理解。但古代钻研《易经》的儒家士子,大儒,甚至帝皇将相很多,所以过去在这方面,中医是有文化基础,高层受众基础的。
好了,言归正传,在内经里,最明确定位人体三阴三阳,并首先提出开合枢概念的篇章,就是《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要研究三阴三阳之气的规律和定位,《阴阳离合论》,是重心中的重心。
而出现争议千年的这个基础问题,至少有七成要归咎于《阴阳离合论》,当初我初学中医时,第一次看到本篇,细读数遍后,马上就有一种亮瞎了眼,崩溃的感觉……这三阴三阳定位,根本就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嘛。(当时想法)
而更让我崩溃的是,我第一位师傅,精通五运六气、经方和内经的尹师,竟也不能解此篇!
要知道,《阴阳离合论篇》只是内经素问的第六篇,无论从它所处于的位置,还是行文方式,内容来说,都肯定只算基础篇章,和内经最高深艰涩的运气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但当时已经变成尹师脑残粉的我,竟发现尹师,也不能解!
往事不堪回首啊,这就是我和《阴阳离合论篇》,第一次结下不解之缘,之后查过许多关于本篇的解说,感受到的,只一次又一次的崩溃泪奔,直到我经过多年思考体悟后,灵感爆发的领悟贯彻……
下面我将列出原文中,关于三阴三阳定位序,开合枢的部分,大家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这经文之中,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相矛盾,我初学时的感受如何?
看下面这个图吧: